遣唐使藤原葛野麻吕一行分乘四艘船……启程。谁也不会想到,在往后担负着日本佛教界的双雄——最澄与空海分乘不同的船,也在此一行人中,且以唐为目的地……
入唐后的最澄与空海变成怎样?最澄最主要是以天台山为中心接受教义的传授及收集佛典,于一年后回国。……[但]事实上,信徒们向归国后的最澄请求的是密教的咒法能力,但他能掌握的密教知识显然不足,于是他不得不向比自己年轻的竞争对手空海低头请教。空海则在进入长安后,深得当时密教的中心人物——青龙寺的惠果所重视,继承了最新的密教……
最澄的最大护持者桓武天皇于806年驾崩,其后继位的平城天皇,及平城天皇后的嵯峨天皇逐渐与空海有密切关系。最澄、空海所处境遇的对比性太强,也是其交往无法持久的原因之一……
断交后的最澄、空海所走的路线是成对比的。最澄尽其晚年的精力,专心一意于两个激烈的论争上……相对地,空海则平顺地经营着高野山,同时在东大寺建立灌顶道场等。空海也与南都的教界维持着友好关系……。如此一般,……两人……在个性上也是成对比的。为坚持纯粹而不惜论争不休的最澄,和立于包容立场甚至不辞妥协的空海,因其相异的个性,分别发展出两个不同形态的佛教思想……
最澄与空海这两位极具对比性的思想家,他们互为竞争对手,各自展开各自思想的平安初期,是日本佛教思想史上最具生产性的时代之一。最澄虽然站在法华圆教的立场,但并未完成其体系性的思想,最后陷在辩论的争战中。与此相对的,空海在树立其庞大体系的同时,也充分地发挥了其他方面的天才。但挺有意思的是,比较天台、真言两宗的后续发展,真言宗……总体而言,在思想史上是呈现停滞状态的。相对的,天台宗方面自最澄灭后的圆仁、圆珍开始,平安中期的源信,甚至镰仓期出现的新佛教主柱的思想家也都是出身比睿山,是极宽广的展开。这或许正是因为最澄的思想体系还未完成,仍有增补之必要,留有自由新发展的可能性……
……接下来简单介绍一下,……天台的密教化。如前所述,国家及贵族所希求的是所谓的加持祈祷,而在密教的咒术方面,最澄是不足的。不仅是这类的外在因素,另外也目睹了空海所传并令其开展起来的新佛教的魅力。因此,最澄的后继者们也开始学习并强烈地感受到有吸收密教的必要性。于是圆仁等开始天台的密教化,一般称为台密。台密开始可以与真言宗的东密(以东寺为中心,故名东密)相比较
#其他宗教 #佛教
#摘录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梵网经》(Brahmajāla sutta)共分三章。第一章讲述佛陀带着五百比丘在王舍城和那烂陀之间游行,游方僧须俾耶(Suppiya)及其弟子梵授(Brahmadatta)跟随在他们后面。一路上,须俾耶以种种方式诋毁佛法僧,而梵授以种种方式赞扬佛法僧。佛陀告诫众比丘:听到别人诋毁佛法僧,不要生气,因为一生气,就无法判断是非;听到别人赞扬佛法僧,也不要得意,因为普通人赞扬的只是那些戒行。佛陀说:“众比丘啊,还有其他的事物,深奥微妙,难以察觉,难以理解,平静,崇高,无法通过思辨掌握,只有智者能够感知。而如来知道它们,目睹它们,宣示它们。人们应该如实地依据这些,正确地赞扬如来。”这样,从第一章最后部分开始,直至经文结束,佛陀评述当时沙门思潮中流行的关于世界和灵魂的过去和未来的各种观点。
这些观点可以归纳为二见(anudiṭṭhi)、十论(vāda)和六十二理由(vatthu)。二见为过去劫过去见和未来劫未来见。过去劫过去见有五论:①灵魂和世界永恒论,有四种理由。②半永恒半非永恒论,有四种理由。③世界有限无限论,有四种理由。④鳝鱼油滑论,即既不认为是这样,也不认为是那样,有四种理由。⑤灵魂和世界偶然产生论,有二种理由。未来劫未来见有五论:①死后灵魂有思想论,有十六种理由。②死后灵魂无思想论,有八种理由。③死后灵魂既不有思想也不无思想论,有八种理由。④死后灵魂断灭论,有七种理由。⑤现世涅槃论,有五种理由。
佛陀对所有这些观点持否定态度。他依据自己的十二因缘说指出:“他们全都通过六入处(即六种感官和感官对象)感知到触,由触生受,由受生爱,由爱生取,由取生有,由有生生,由生生老死,忧愁,悲伤,痛苦,不安,烦恼。众比丘啊,若比丘如实知道六入处的产生、消失、滋味、危险和不可依靠,也就知道比这一切更高者。”他还比喻说,沙门婆罗门关于过去劫和未来劫的所有见解都通过六十二种理由纳入网中,犹如精明的渔夫用细眼渔网将池塘中的鱼网罗无遗。因此,最后阿难询问佛陀这次说法的名称时,佛陀回答说:“你记住这次说法,名为利网、法网、梵网、见网,无上的战斗胜利。”
#其他宗教 #佛教 #密宗
#摘录 #日本佛教史
在佛教的研究者中,经常会反复地议论一个问题,那就是密教真能算是佛教吗?……佛教中密教的特殊性在哪里?原始佛教以来的根本原理中,有一项是无我的原理。“无我”,即一切的存在不具有像自我那样固定性的实体。换句话说,离因果性而永远存在是不可能的。这个原理在大乘佛教则名之为“空”,被认为是最中心的原理。然而,密教的绝对者大日如来是永远的宇宙的实体,这与在此之前,将佛教的佛的最究极归于空,在根本上是不同的。在冥想中,借着自我与这个宇宙性的大如来一体化,自我也能获得绝对性。这点与在《奥义书》中也能看得到的宇宙原理(Brahman;梵)与自我原理(Ataman)一致的理论,有极类似之处。……总之,佛教向来所主张的“无我”、“空”所具有的现世否定性消失了,在密教中很明显地现实肯定支配着一切。
另外,密教本身也承认自己的立场与一般佛教不一样,其立场是超越大乘的金刚乘。又如同最澄将戒律严峻地分为大、小乘一样;空海则将密教以外的教义,即将大乘小乘都归为显教,在峻别密教中主张终极的真理唯有在密教。
#其他宗教 #非洲宗教
其实在这里表达的这种人性观(简言之,人性以与他者的交流为基础)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种不同的宗教中。我愿意大胆地说,自古以来任何和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相关的神秘主义思想都离不开它。(乃至于黑格尔明显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在他的哲学体系中将个人的“自我意识”扬弃而进入集体的“精神”;费尔巴哈受到黑格尔的影响去强调人的“类存在”、“类本质”;而最终青年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说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虽然具有这种普遍性,但我认为对这种人性观最醒目、最清晰的表达出现在非洲宗教哲学的 Ubuntu 这一概念中。(当然,今天大家熟悉这个词主要是因为计算机领域中那个最著名的Linux系统发行版以它为名 hhhh)它本是一个班图语词汇,意为“人类”,字面意思有时被翻译为 "I am because we are" (also "I am because you are"), 或 "humanity towards others"
Ubuntu is often presented in short statements called maxims by Samkange (1980). Some of these are:
- A person is a person through other people. (Motho ke motho ka batho)
- A person through other people. (Munhu munhu nevanhu)
- I am because we are. (Ndiri nekuti tiri)
Ubuntu 这种思想在1990年代由于曼德拉的宣传而广泛为人所知。圣公会著名的非裔大主教 Desmond Mpilo Tutu 更是在英语世界中极大地推广了它。
#其他宗教 #伊斯兰教 #诗歌 #摘录
[这是一首卢米的诗。诗歌本不该被暴力截断、摘录,但可惜全诗两千多字 hhh 诗中“你们与你们的朋友\是溺在由你们身体血液所构成之红海里的\法老王。\与穆萨为友吧,把这视为另一条河水。”这几行是最让我惊艳的。这里穆斯林们的“穆萨”,就是天主教徒们的“梅瑟”,也就是新教教友们的“摩西”。]
绿穗
有一场大旱灾。谷物都干死了。
葡萄树叶由绿转黑。……
但有个人却不为这眼前的凄惨景象所动,
自始至终哈哈大笑。
……“在你们眼中,这是旱灾,
但在我眼中,这却是真主娱人的一种方式。
在这荒漠中,我看见
玉蜀亭亭玉立,高及人腰;
比韭菜还要绿的黍穗
像一片海洋,波动起伏。
我上前去触摸他们。
我又怎能不笑意盈盈呢?
你们与你们的朋友
是溺在由你们身体血液所构成之红海里的
法老王。
与穆萨为友吧,把这视为另一条河水。”
当你们认为父亲待你们不公,
就觉得他的脸庞狰狞。
在嫉妒的兄弟眼中,
优素福何尝不是个危险的人?
当你们与父亲和好,
他看起来就祥和而友善。而整个世界,
就会成为真理之模型。
当某人不懂得心存感激,
众模型就会如他所感受般呈现。
它们会成为一面镜子,
反照出他的愤怒、贪婪或恐惧。
与宇宙和好。享受它蕴含的欢愉。
这样,它就会变成黄金。复活日就在
当下。每一刻都是
新的美。
不要抱怨单调无聊。
这丰盛会把众多清泉的妙音注入你们耳中。
树枝一旦知道了生活的奥秘所在,
就会像人一样婆娑起舞。
……
一个睡者正在睡眠,
他床单的一角沾在河水里。
睡者梦见了远处有水源,他大喊:
“水!前面有水!前面!”
正是这个“前面!”让他不愿醒来。
未来、远方
这些都只是幻象。
品尝真主的此时、此地。
啜饮现在才是真正的智慧,
向前向后看都只是小聪明。
迂回已死,把它放入墓中吧。
学究式的渊博只会令人晕头转向。
倒不如用心倾听。
……
有些魔鬼蹑手蹑脚走近天堂
想要偷听秘密,但他们听到的却是:
“离开这里,到凡间去。谛听先知之言。”
要进屋内,就穿门而过吧,
那只有咫尺之路。你是中空的芦苇,
但你却可以再次变为甘蔗,
只要你听从指引。那指引会挪开你的鹰头罩。
爱是放鹰者,你的王。
让它来训练你。……
安睡在精神之树的安详树荫下,
永远不要让你的头伸出绿荫之外。
#其他宗教 #印度教 #摘录 #大森林奥义书
确实,在太初,这个世界唯有自我。他的形状似人。他观察四周,发现除了自己,别无一物。他首先说出:“这是我。”从此,有了“我”这个名称。……
在所有这一切出现之前(pūrva),他已经焚毁(uṣ)一切罪恶。因此,他成为原人(Puruṣa)。确实,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能焚烧想要优先于他的人。
他惧怕。因此,一个人孤独时,会惧怕。然而,他又思忖道:“除我之外,空无一物,我有什么可惧怕的?”于是,他的惧怕消失,因为没有什么可惧怕者。确实,有了第二者,才会出现惧怕。
但是,他不快乐。因此,一个人孤独时,不快乐。他希望有第二者。于是,他变成像一对男女拥抱那样。他将自己一分(pat)为二,从而出现丈夫(pati)和妻子(patnī)。……
确实,应该沉思自我,因为所有这些都在自我中合一。自我是这一切的踪迹,依靠他而知道这一切,正像人们依据足迹追踪。任何人知道这样,他就会获得名声和赞颂。
这自我是至高的内在者,比儿子可爱,比财富可爱,比任何一切可爱。如果有人说其他东西比自我可爱,别人就会告诉他说他将失去可爱者,结果也会这样。
确实,应该崇拜自我为可爱者。任何人崇拜自我为可爱者,他就不会失去可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