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蕾
補記一道卡爾卡松(Carcassonne)地方菜式, 因為比較出名,有好幾個地方打擂台爭菜名地源。總之,菜名叫Cassoulet,「小砂煲」之意,用特產砂煲烹煮而名。
十分結實的一道菜,如今簡版,主要由白眉豆加油封鴨腿及肉腸,長時熬煮後,再微微烤焦而成。
途經卡爾卡松城堡時,特意找個小館吃這道菜,味道尚可,卻忘記了拍照。圖1是回家後復刻的將就版,用的中國砂煲 :0520: 。
那晚在小食館留意的,反而是頭頂掛的一只鳥籠,結構別緻,只顧著拍這鳥籠去了…
對於卡爾卡松城堡本身,有點小失望,本期待幽靜蒼茫感,聽聞50年前荒涼到貓都不見一隻(pas un chat),如今一進堡內,受驚不小,滿街滿巷餐飲小食館,紀念品小店,人聲鼎沸,當晚更有某過氣明星小型演唱會…欸,勒丟克(Viollet-le-Duc)當年在此貫徹其「理想修復」精神,若見此情形,怕是棺板壓不住罷。
幸而,城堡外圍,及遠眺的荒茫古意仍在,按古哥地圖,正經路都沒找著,我們惟有沿著石子土路滾爬下來…
#味蕾
熊蔥,一直聽聞熊蔥美味,可是一直不敢野外試採,因為只見過照片,未見實體,怕採到其它相似有毒植物。
前陣子居然在商場碰到,可是已打花苞,恐怕已老,終究沒買,只匆匆拍了照片,現在補記一下。
拉丁名Allium ursinum,直接就是「熊蒜」意思,據說因為熊喜歡採食而得名。下次遇到應該聞一聞其蒜味。
記得網上介紹說,採摘時最好只採一到二片嫩葉,如果整莖切割,根球會全毀。因此,看到商場這種整株售賣,雖然可能人工種植,我心裏仍是咯噔一下,這也是猶豫不買的原因之一。
真正雨後筍!即摘即煮。這種翠綠,默默雀躍人心~
前幾天已經開始採櫻桃🍒那時嫌個頭小。昨天昨夜暴雷暴雨,今天櫻桃立馬再脹一倍,又紅又潤。找對櫻桃耳環,給小園掛上,想起她小時候也掛過這麽一對。
#味蕾 #長園撿詞
偶爾買得到蟶子(chēng zi),喜其鮮美,就是吐沙麻煩,網上說水加鹽還可再加幾滴香油,下次試試。
學科上均歸入竹蟶科,「竹蟶」名字取其長形如細竹筒。奇怪的是讀音,背後該有個糾結故事,字形取「聖」音,現今普通話唸「撐」,粵語唸「青/秤」,雖接近,卻為何寫成「聖」,那是何時何地之音呢,很是好奇。豆友提示「古無舌上、正齒音」,想起閩語果然仍讀than同「攤」,如此推,聖字在古時應是t聲母嘍,而後,一枝花開兩朵,聖與蟶各自轉化讀音,呈現今面貌。(粵語「秤」另一讀音與「撐」相近)
英文裏叫razor shell,取其剃刀形;法文直接稱couteau,就是刀。中文裏亦有「馬刀貝」俗名。
同一個形狀,究竟更像竹,或更像刀,似乎文化影響不小。
又因其貝肉探出斧足,狀如某器,民間戲稱「狗浪蟶」,甚至表面雅稱的「西施舌」,其實都很色。(網上引文:清《寧海縣誌》記載「蟶、蚌屬,以田種之種之謂蟶田,形狹而長如中指,一名西施舌,言其美也。」
#長園誌異 #味蕾
寫過幼時尤愛的一種芝麻餅,啊,今天終於知道它名字!
其實仍叫芝麻餅,然以靈山特產出名,因此特名「靈山芝麻餅」。多少年心心念念,終於又見到了它……的照片 :0170:
小時聽聞「靈山」這個地名,特別喜歡,「山有靈兮」感覺。
如今靈山芝麻餅,各種餡,餡厚,餅亦厚了許多。而我幼年時,物資尚未豐富,薄薄一層芝麻內餡已是奢侈,有時不過一層糖漿,圓圓薄薄表面密佈黑芝麻。其時沒幾個人喜食,放久風乾很硬,這份硬,卻讓我像小老鼠一般嗑嗑嗑啃個精光。
奇怪地我總有些逆反的口味,譬如,麥乳精要結了晶,硬硬纔好吃,硬餅乾要受了潮,軟軟纔對味…後來在法國發現許多人將餅乾或乾麵包浸一半熱茶再吃,剎那間他鄉遇故知,可以內心一笑。
網上說這種芝麻餅,即古時「胡餅」、「麻餅」,我倒是心底存疑,畢竟歐洲至中東我尚未見聞類似形制的烤餅,可能我寡聞,也可能「胡」這邊早已消失不存。終歸,多麽開心慶幸這種舊時小食仍然存留,但願一直存留下去~(圖3-4皆來自網絡)
自小對所有黑芝麻製品無差別喜愛,一見撲過去那種喜愛。燈籠節,自然就是黑芝麻湯圓的節日啦!🏮🏮🏮
#味蕾 小園練手系列(5)
這個週末又回到日式拉麵,配料是日版叉燒。書中菜譜寫的是Chashu,一開始我都沒反應過來,唸了一下讀音,纔想,這莫不是「叉燒」?網上一查,果然 :0160:
顯然,這叉燒做法跟我們大粵著名菜式太不一樣了……不過,味道也很好,放烤箱烤了兩小時,肉質很嫩~家常擺盤就豪放粗礪了些,蔥花可以再細,煮蛋綫切會更平整。可是大家吃得很開心! :0510:
#味蕾
一直不喜歡直接使用工業咖喱塊,看著長長添加劑列表早沒了胃口。最好的是調各種香粉自己做,可又懶得查查具體做法。還是家屬有行動力要嘗試,問我那中國做咖喱和印度咖喱有什麽不同,懶人如我纔上網動動手指頭,喔,其實也沒想像的那般複雜,要點,只是將各香粉加水調成軟醬的樣子即可使用~
沒有工業產品的「悶味」,一大鍋新鮮原材料的鮮美!
#味蕾
這兩天起得早,剛好又熬了羊骨湯,於是恣意撒許多海藻煮粉,權當兒時早餐回憶剎。其實是裙帶菜, Wakamé,來自日語「若布」,和「昆布」的海帶不一樣,更薄更易煮,因此中文裏也叫海帶芽。
兒時回憶中的海帶巨葉肥厚,軟柔卻彈牙,又是回不去、再也找不回的味道。現今應該找不到那般巨葉的海帶吧,長到一定大小早早採摘了的,葉面沒那般厚實。
想想,真是海的女兒呀,一把海草,就收買了我的胃…
這裏大致解釋了裙帶菜、昆布及海帶這幾個叫法之不同:https://www.tfrin.gov.tw/News_Content.aspx?n=310&sms=9036&s=34971
#味蕾
週末小園選的越南菜譜(https://alive.bar/web/@changyuanhuashi/109575432529308201
第一彈,竟然是煎腩肉…好吧,結果出乎意料地好吃😋
魚露味太過越南色彩啦,似乎站在前臺大喊,是我,是我,是我越南了!
各種東西方香草葉子做沙拉,一開始也比較擔心胃接受不了,量減半,吃下來感覺很好,算小驚喜。
#味蕾
新年第一天慣食清爽些,還是做了小園最喜歡的三文魚刺身…刺完發現同一個商家魚材盒,量比以前少了近三分一 :0520:
還試了一種魚籽,纔發現是人工染黑,果然「窮人」魚籽😅
#味蕾
試嚐一種新口味乳酪,新創意加入各種海藻的乳酪。平常我對亂添各種東西的乳酪都會斜斜眼,顯然是一種偏見:大概因為海藻,乳酪有奇怪的圓融感。
其實更賞心的是悅目,圓潤如玉,紋理摻雜如大理石。
#味蕾
難得在外面吃北非菜系,沒點常吃的「couscous/庫斯庫斯蒸麥米」,試試這家的「塔尖煲/Tajine」燉羊肉。搭配的是西梅、杏乾、巴旦核仁。
可惜杏乾不是傳統風乾製法,呈黃色。為了保留這討好的鮮黃色,黃杏先經保鮮劑防腐,再風乾。通常我若買杏乾,肯定選黑色那種。在外就餐,選擇沒那麽多,將就一下😅。
#味蕾 #長園留念
昨晚在日本街區,某日版擔擔麵(圖1)紅油頗辣,小園差點沒能吃完 :0b23: 不過,品質比上次網紅店好多了~這家麵館,我以前中午屢次路過,總想嚐一下,可總有老長排隊,時間不夠未如願。昨晚到得早,終於以償,較想像中好。
小園也得以比較自己的擔擔麵版本 :0140: :https://alive.bar/web/@changyuanhuashi/109140593446237765
#味蕾 繼續小園練手系列(3):一連做了幾次日式湯麵。除了上次日版擔擔麵(https://alive.bar/web/@changyuanhuashi/109140593446237765
後來都用鰹魚乾海帶熬湯底,分別做了菠菜煎豆腐版,和鴨脯茶麵版。
算是讓我解鎖「鰹魚乾」這種食材,特地跑去日雜店買鰹魚片。熬出來的湯底茶色清秀喜人,果然很日式。
略為遺憾的是,在法國很難買到帶根鬚的菠菜,去鬚小小一整條的話,淺白微紅配碧葉,更好看,且菠菜根淡淡甘味,後味芳香,亦是兒時味道記憶之一。
#味蕾 小園一位女友聽聞她的週末日本菜單,也要嚐嚐她手藝,這回小園卻選擇了「擔擔麵」🤭其實是小園想練練自己的「辣耐力」,而這道菜放辣醬。我擔心她同學吃不了辣,小園說是位深膚色女孩,能吃辣。
我霎時有點同情相當部分法國孩子(有的甚至拒絕魚,只吃薯條肉類),味覺是可以培養鍛煉拓寬的啊,愈早愈闊愈好,人的處世底子亦會無形中更寬容開放。
話說回來,我也是頭一回吃擔擔麵呢!出國前沒有在北方生活經歷,我又屬於草食靈魂動物,海鮮肉類也會很喜歡但不強求,麵食是最少需求,因此,竟然在國內沒吃過擔擔麵😅,其甚至僅僅作為一道「北方菜」模糊存在。那本日本美食書介紹擔擔麵源自中國,讓我也翻出另一本中國美食老書(圖3),說是源自四川,後傳遍北方,各有各秘譜,大致總有芝麻醬/花生醬加辣醬的搭配。
我們用了芝麻醬(下次試花生醬),肉沫先有芝麻包裹潤化,又經辣醬激開豬肉淡味,三者結合意外地好,難怪成為經典,經典有經典的理由,有時成為不問理由。
為好奇新鮮的女孩開了個荔枝罐頭作甜品,我給自己配了薄荷冰激淩,竟也神奇很搭,清加清之碰撞,一種新的清,我一時未及熟悉,以後要多吃幾次😋
小園的週末廚藝:https://alive.bar/web/@changyuanhuashi/109099140157058681
自從買了介紹日本美食的那本好書(見後邊鏈接),小園答應逢週日為我們做一道日本菜。第一次實驗的是Korokké,由發音可猜測,實則源自法語croquette,的而且確,這道誕於17世紀的法國菜式,近似裹糠粉炸肉餅,大約由荷蘭人傳入日本,略經變化,反倒成為日本特色菜之一。
法文croquette,詞源croquer,大口咬且咬得脆爽的意思,中文似乎依日語音譯爲「可樂餅」。
小園炸魚餅做得不錯,這第一回日本菜實驗選了個近似的,效果不錯,就是個頭大了點😅下次再接再厲哈~
日本美食書介紹:https://alive.bar/web/@changyuanhuashi/108896065503714583
#味蕾
記得第一次吃這種灰黑麵底的披薩,我自然是很驚奇,湊近看究竟什麽做的。以前吃過蕎麥麵粉做的布列塔尼餅,但不至於黑成這樣子……做披薩的老闆看我小心翼翼,就讓我猜是什麽。倒是小園哪裏聽說過,說是炭,我嚇一跳,炭能吃嘛?上網仔細一查,準確叫活性炭,charbon actif,竟然是古老藥用物,可以食用。嚐一口,味道很不錯。老闆意大利人,攤點設在19世紀舊市場建築內,顧客不多,卻悠哉樂哉,披薩食材精心搭配挑選,甚得我心。之後有機會就光顧,每次老闆翹翹鬍子樂呵呵模樣,讓人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