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几点:
1. 解决阅读文本困难的终极方案就是多听
看不下去文本的原因是听力输入不够多。听得不够,词很陌生,读起来就困难。如果一个词听过很多遍,再看文字,就会非常顺利,并且脑子里可能也会自动播放读音。如果看文字的时候脑子无法自动播放读音,那就看不下去。

2. 解决听力分心的终极方案就是只抓关键词

听力分心是因为试图听明白整个句子,但是还没学到这么高级的程度,心里想但实际做不到所以脑子干脆开始自动发呆放空以至于整个句子都听不明白了,一片空白。明明整个句子也不是特别难,生词不算多,但是听的时候重复几遍贵发现每次大脑都在开小差……换种方式,在整句中抓取关键词,就可以避免一片空白。

抓到关键词其实就已经能推出大概意思了。至于剩下的部分,连蒙带猜加脑补就可以了。什么时态语法固定搭配句型分析都以后再说,差不多得了。

回顾一下「差不多得了」:
m.cmx.im/@xunhuan2046/11051252

3. 解决能听读却不会说的终极方案就是狂刷简单句
回顾一下「累的时候学点简单的」:
m.cmx.im/@xunhuan2046/11076014

学了这么多年的英语还是个哑巴,给我简单文章我会读,让我写简单邮件我也会写(但也就高中水平,还需要翻译查词各种辅助),让我和真人对话就不行了。会社恐发作,不知所措。

我的西语水平撑死了A1。A2部分的时态语法还没学明白呢,但是发呆时惊人地发现我可以脑补和西语母语者进行简单交流。今晚喝了裙带菜豆腐味增汤,边喝边脑补有个说西语的外国人问我是不是日本人,我说不是,我来自亚洲,对方又问我具体哪个国家,我说我不喜欢我的出生地国家所以只说来自亚洲。句子是挺简单的句子,语法有没有不对的地方也不清楚,但我震惊的是整个脑补过程一气呵成没有任何卡壳时刻「啊啊啊我不会说我想表达的句子怎么办……呆滞中」。

我没有追剧,也没有说西语的朋友。(不喜欢为了交流而交流,感觉很尴尬。)想了半天我到底干嘛了怎么表达那么顺,才想起来自己刷了一堆简单句。

状态不好睡不着觉嘛,又没脑子学难的东西,也不想刷社交网站浪费时间,但没有东西给我刷就觉得焦虑,于是狂刷简单句……结果就是感觉开口很顺。赚到。

#语言学习 #学习小技巧 #adhd #奇怪的adhd技巧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上接)

误区

15.
想象:背单词应该一次性记住单词及其用法。
现实:人类智能分批次理解并逐渐掌握不同层面的内容。

想象:我今天学了「apple是苹果」,这么简单,肯定能记住!
现实:第二天就忘了。

想象:我学了一个动词短语,用上了,我应该会了!
现实:过两天就忘了。

想象:遗忘是因为我学得不够认真,我好差劲,我的脑子怎么这么不好使。
现实:人类的大脑总是在不停地遗忘。(全球只有几个人能做到真正的过目不忘,所有事件都记在脑子里随时可以提取,这并不是天赋而是诅咒。杜拉斯写过一句大意是人不遗忘就会发疯,很贴切。)

普通学习状态
我学了→我忘了→ 我责怪自己→我痛苦→我不想学了→ 我责怪自己(恶性循环)

我学了→我忘了→管它呢→我接着学→ 我记住了→我高兴→我更想学了

为了打破普通学习的恶性循环,可以把掌握词汇的任务分成几组:
1.了解大概
2.了解具体
3.学会运用
4.深入理解

4是123积累的结果。没有人能做到真正的“先深入理解后学会使用”。不会用就是无法理解的。【先学会用,再去理解。】

举例:
1.西语tengo hambre是我饿了。这两个词具体什么意思管它呢,整个词组的大概意思知道就行。
2.原来tengo是我有(I have),和饥饿hambre(hungry)连在一起是我饿了。
3.肚子饿可以说一句tengo hambre!
4.原来tengo原型是tener(have/有),tener hambre是在说某人饿了。只要学会不同变位,就可以形容不同的人肚子饿了。

如果反过来:先学tener hambre表示某人饿了,tener意思是有,我有是tengo,我饿了是tengo hambre……初学者可能会头晕,下次肚子饿可能还要思考一下动词原型和变位是哪个。

初学者唯一要记住的就是“肚子饿可以这么说”,而非一大堆语法分析。有些人能学进去一堆分析,但还很多人看了就晕,晕了就学不进去。

不过这个词比较简单,这么学还是可以记住的。换难一些的词组或者句子就很吃力了,一句话里每个老师讲过的知识点都可以被遗忘,开口之前就是「我是谁我在哪我要说什么来着」。

总结:
学语言只需要知道大概怎么用就好了!能用上就先用上,用不起来就先理解个大概,看别人用,直到自己会用甚至脱口而出,再回头看语法,发现一点就通。

#语言学习 #学习小技巧 #无痛学习法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记单词让人头秃是因为太“用力”了。
还是跟上面几条嘟提到的一样,「掌握」是不断学习的自然结果。——这句话听起来太累了,等价替换一下:

「掌握」是不断「遇见并理解」的结果。

这句话有点抽象,但是思考一下学习母语的过程就懂了:
有个自己完全不知道意思的网络新词

第一二三次遇见
这什么玩意儿?快速划走。网络新词狗都不看。

第四五六次遇见
用这个词的人太多了,于是你试图通过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云里雾里。

第七八九次遇见
可能通过不断学习理解了这个词的含义,也可能实在get不到于是上网搜了一下别人对这个词的解释,或者忍不住开口问了身边会用这个词的人。

最后很有可能自己也用上了这个曾经自己不屑一顾的网络新词。就算坚持不用,也明白了它的意思和用法,遇到别人用就能理解别人在说什么了。

学外语也是一样的流程,不必因为记不住单词而责怪自己。多遇见几次,就水到渠成。

再举个例子:
朋友在我家住了两天,一直在研究塔罗牌。ta研究的种类是我没听过的,因为我也不了解塔罗。ta在我家的两天就一直在说「雷诺慢」,不知说了多少遍,我都没记住。

我一下子记住的信息:
这是一种塔罗牌。

我搞半天都没记住的:
它的名字

当时我还在想,ta在我身边重复了这么多遍我都没记住这三个字,也太好笑了吧。没想到过了两天ta走了,我一个人在镜子前刷牙,脑子里突然冒出了非常清晰的三个字:

「雷诺曼」

又过了几天,闲聊时我妈问我:
你知不知道那个什么牌啊,塔罗?还是罗塔?

:我妈的生活中很难遇到塔罗牌相关的内容,所以她也没搞懂是塔罗还是罗塔。而我的生活中能遇到很多塔罗牌,但是没有去研究,所以遇不到雷诺曼,自然就记不得雷诺曼三个字。后来多遇见几次就记住了。再后来朋友不在,我也没关注这块,又差点忘了雷诺曼这三个字。

学语言也是这样的。**没有人**能一次性记住单词卡片上的词。只有不断遇见才能记住。

(下接)

#语言学习 #学习小技巧 #悟了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m.cmx.im/@xunhuan2046/11062210
接着这条继续写误区

14.
想法:掌握现在学的知识点以后,才能继续学习新内容。
现实:「掌握」是不断学习的自然结果。要做的是不断学习,而非不断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一个知识点卡壳了就去学另一个,效果比一直卡着好太多了。

正如很久之前 的:
m.cmx.im/@xunhuan2046/10990725
「安稳」是「幸福」的结果,幸福能带来安稳,追求安稳却不能带来幸福,大概率还会阻碍幸福。

「掌握」也是「学习」的结果。不断学习,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带来掌握,而追求掌握却会阻碍学习进程。

学语言学得飞快的人,据我观察,都不怕“犯错”,不会一遍又一遍复习。ta们飞快地学完这个,就去学那个,学完那个,再去学别的。ta们学习的速度看得旁人目瞪口呆。最重要的是:ta们一点都不累。

而老老实实抱着课本学习的人,很不幸地成为了学习最慢的人:一遍又一遍复习,一遍又一遍遗忘,太累了。

正如著名的绕口令:
学了忘,忘了学,忘了还得学;忘了学,学了忘,学了还得忘。

【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状态,而非追求掌握。】具体可以参考上条嘟写的。

不管累不累,今天都要学。不累就学难的,累就学简单的,再累就玩游戏但是把界面设置成自己在学的语言,或者刷搞笑短视频但是刷自己在学语言的搞笑短视频。

简而言之,谁也别拦着我学习。

把正确率/是否掌握知识点都抛到脑后,把让自己痛苦的学习方法改良为,「学习」就会跟吃饭喝水一样融入日常生活,「保持学习状态」也就不难了。谁说只有正儿八经坐在书桌前才算学习呢?

只要保持了学习状态,你就会发现所有知识点都莫名其妙跑到脑子里去了,「掌握」成了学习自然而然的结果,一切都变得很轻松。

我目前的状态就是这样。我也不知道某个知识点我是什么时候在哪学到的,反正莫名其妙学到了。

#语言学习 #学习小技巧 #悟了 #无痛学习法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 省流版
把学习材料资源分成三种:简单、适中、困难,根据自身不同的状态学习不同难度的内容。

累的时候学简单点的。

● 正文
语言学习过程肯定会收集一堆材料资源,有些偏难有些又太简单了。理想状态下需要学习N+1难度(比所在水平稍难一点但学习时思考一下就能get的内容)但实际上人类不是时间有限就是精力有限,很难到达理想状态。

- 普通学习状态
2%
不累→今天好好学习

98%
累了→休息吧→什么都没学
累了→逼自己学→更累了→时间久了人就崩了

因为教育环境的恶劣,老中人很容易逼自己学习,事倍功半,太痛苦了。欧洲人在试点4天工作制,老中人还在996。大部老中人活得都挺累的,除了工作和学业压力,还有环境和社会污染导致的状态差和家庭导致的心态崩溃……而学语言这件事,越轻松才越能学会。

把收集到的学习材料和资源中「这也太简单了」的部分留着在累的时候学,把「学起来没那么累但也要稍微动一下脑筋」的部分放在平时学,把「好难啊」的部分放在难得精力充沛的时候学,或以后再学。这样分配学习效果很好。

现代人累了但也不想睡觉或者睡不着的时候最喜欢干的事情是刷手机看母语内容,因为很轻松。**如果把外语内容难度降低到非常轻松的程度,那么学习材料资源就可以成为刷手机替代品。**

before:刷一晚上毛象。
after:刷了一晚上

刷到天亮突然意识到自己一晚上都在看学习材料,带着震撼的心情来毛象更文了……“学”了一个晚上竟然一点都不累。

- 具体操作
1.找到自己【不需要动脑子】也能继续刷下去的学习材料资源
2.【不要求】自己记住任何东西
3.反正也没力气做别的事情,开刷!

我睡不着时会刷的学习内容,仅供参考:
带图片的单词视频(可以上油管搜learn xxx with pictures/video)
各大视频网站的边睡边学视频
各家app的入门部分(比如初级内容的发音/简单词汇/日常用语/旅游专题)
各家播客的入门部分(很多语法点早就学过了但是反正也睡不着就随便听听,听到听不明白的地方就停止)

重点就是刷。
不用在意:app显示的正确率/不小心点错了/typo/偶尔冒出来一个生词/从没见过的表达方式

- 状态
2%
不累→今天好好学习

98%
累了→学点轻松的

加起来100%在学!

#语言学习 #学习小技巧 #busuu #spanishdict #无痛学习法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不知道别的 怎么样,我发现自己从来不做不到回顾知识的那种「复习」,尤其是看笔记。就算是我亲手记的,我看了也晕。这点也许和 有关,识别大面积手写内容很困难,好看的手写体也不行。就算不是手写体,是电脑打印字体的提纲/关键内容,我也没耐心看。

所以本期 是:
用「重新学一遍」替代「回顾式复习」。

我真的真的看不进去「已经整理好了的内容」,就算是我自己整理的也看不进去,所以平时记的笔记我也不会拿出来复习。我复习笔记的方法是重新学的时候写一些新的笔记。

学生时代大型考试之前别人可能在刷题、复习笔记,我会一页一页把书看了重学一遍。来不及的话就看得快一点。(为什么不用更方便的复习方法直接看笔记呢,因为我看不进去啊!!!)

学语言也是,单词和例句写在本子上,享受一下过程,就再也不复习了。只要我不停止学习,自然会重复遇见需要掌握的内容,我就不用刻意复习了。

也许是因为ADHD属性让我喜新厌旧?但我真的没办法做到【回顾】知识点,我最多就是【重学】。不过刚查了一下词典,复习的意思本来就是“再次学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如果有人和我一样做不到回顾,那就试试重学。我自己用下来挺不错的。

#adhd #asd #学习小技巧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上接)从零开始 之在一个单词都不会的情况下如何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学语言牵线搭桥

- 大前提
1.有视力。
视障的朋友们抱歉了我真的不了解这块……

2.能上国际互联网。
做不到这个前提的朋友打开必应(国际版)搜索「geph」点击迷雾通的github免翻墙镜像站,先下载应急。

- 小前提
选择本来就感兴趣的领域,最好是已经接触了解过的内容。

- 步骤
1.打开任意翻译器,输入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并翻译为目标语言
2.复制翻译,打开油管,搜索关键词
3.开始愉快地看视频

- 实操
我的爱好:钩针
目标语种:西班牙语
我今天想看的东西:如何用钩针做一个小熊
提取关键词:钩针,熊
翻译:ganchillo或crochet,oso或者osito
油管搜索关键词:ganchillo oso
收获:一堆西语的钩针小熊教程

#语言学习 #学习小技巧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接上条)

- 时态/语态带来的动词变位
低效学习:把每个动词的不同时态/语态变位都背一遍。
高效学习:观察母语者说话后理解了用法,再记个大概。等自己要用了,再认真学一遍。

实际上日常使用的动词并不算多,常用的时态语态也并不多,慢慢理解并记住这些就够了。(要用所学语言搞学术的另当别论。)

- 不同人称的动词变位
低效学习:一次性背完我/你/她他它/我们/你们/她他它们/您的变位规律。
高效学习:每次记住2-3个变位规律,比如先记住最常用的“我”“你”的变位,熟练之后再记另外2-3个,直到记住所有的变位规律。

**没有人能一次性背完所有人称的变位。**请放过自己。做点开心的事情,会学得更快。

- 语法/从句/长难句
低效学习:死磕。
高效学习:先从简单的、稍微思考一下就能懂的内容学起,再慢慢过渡。

非备考期就能放过自己吧。难的东西交给未来的自己,现在的先把能懂的部分学会了再说。

- 总结
**学语言重要的是理解,而非背诵。**别背!这话也不止我一个人在强调alive.bar/@Esthers2411/1106195

背诵会阻碍思考。不思考就只能记得表面意思,到最后会发现自己学了个寂寞,一切的一切都得重新来过。(我的英语就这个状态,什么时候有心情和时间精力了再捡起来吧。)

- 友情链接
如何无痛学语言:如何选择不同媒介的学习材料并自己刷进度而不需要老师监督并且不痛苦
m.cmx.im/@xunhuan2046/10954565

二语习得理论的五个假说:
m.cmx.im/@xunhuan2046/11062168

点击tag查看更多
爬一下本串查看更多常见的学习误区和学习心得。

更多内容(学习心态的调整方法/学习材料具体如何选择/如何使用教材/app和网页安利/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小技巧)以后有空再写。

(2/2)

#学习小技巧 #无痛学习法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board @runrunrun
感觉有很多朋友想润但没有条件去英语国家,学一门新语言又找不到方法。我整理总结下 【从零基础到入门】的方法和误区。尤其是欧洲一大片带动词变位的学起来炸裂的语言。虽然我学的语种和学习水平都有限但是语言之间有很多规律和学习技巧是互通的。

- 发音
低效学习:逼迫初学的自己一遍又一遍练习发不准的音。
高效学习:多听母语者如何说话,熟悉后再尝试自己开口。

详见上条嘟。还有个最好的例子就是:爱看日剧和日本动漫的人学日语可利索了,发音就算不标准语调也是相对自然的,挺像那么回事的。而平时不接触这些的人学起来就很吃力。

- 字母
低效学习:试图用拉丁字母(abc)学习一切,或者强迫自己一次性记住所有字母。
高效学习:慢慢来,一次记住5个以内的字母,学一些简单词帮助记忆字母及其读音。

**用拉丁字母学非拉丁字母语言绝对学不好。**有些语言用的拉丁字母,很方便学。还有一些如俄语希腊语日语韩语泰语(以下省略)字母就很特殊。越是用拉丁字母学,就越学不好。这里不展开了有空再详写。除非学着玩,一辈子不需要阅读只需要和人打招呼说你好再见谢谢不客气,那无所谓。

- 词性(阴/阳/中)
低效学习:背规律,遇到了单词再从规律猜测词性。
高效学习:无视词性,直接记【冠词+单词】。

**人类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刻意记词性及其规律。**词性都是固定的、写在词典里的。不记得词性就查一下好了。除非刷题备考,不然真没必要把词性当回事。

- 冠词(英文中是a/an/the,别的语种中有一大片)
低效学习:记住词性后根据规律选择冠词。
高效学习:记单词时直接把冠词带上,读单词时读【冠词+单词】这个整体。

**人类完全没有任何必要刻意记冠词及其规律。**冠词也它爹的是固定的,日常学习直接记住就行。规律是后人总结的东西,是摆着着看看的,不是学习提纲。

- 单词/词组/固定搭配
低效学习:在list里狂背。
高效学习:多看句子,在语境里理解。

**学习时请务必带上语境**而不要把单词/词组/固定搭配从句子里分离。背完组合回到句子里,你会发现自己认识单词和字母,却很难理解句子。

- 时态/语态
低效学习:反复阅读课本例句。
高效学习:跳出课本,观察母语者如何说话。

这点之前具体写过了:m.cmx.im/@xunhuan2046/11062089

(1/2)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上接)
在此我也分享一条“反常识”的
前期可以不开口。前期“开口”反而会给初学者带来负担,注意力会从学习内容本身转移到「我的发音标准吗」,从而影响学习进度。

并且我认为在确认自己发音正确无误之前,**请不要随便开口**。
把「读」放在「听」之后。等听得足够多了,不会开口即错了,再自己开口。因为如果心里的发音错了,不念出来倒还好,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一旦开口念出来错的发音,就很难纠正了。

接着刚才的:m.cmx.im/@xunhuan2046/11062125
继续写误区

13.
想法:初学者只有大声朗读才能牢记外语
现实:初学者自己读容易读错,然后把错的牢牢记住了。

我更推荐初学者**在心里反复播放母语者的声音**,而非自己读出声,也**不要**用自己的声音进行默读。因为初学者真的太容易读错了。不熟悉的情况下,默读也很容易读错。

举例:
柠檬的英语是lemon,意大利语是limone,看着能认出来但是读起来容易嘴瓢。不小心读错了,读成lemone/lemoni/limoni都不稀奇。读错就会拼错,然后就很难纠正了。

初学者应该都深有体会,别说背单词了,就算单词在自己眼前白纸黑字写着,只需要照着读,也照样会读错。这就是因为不熟悉,而非“我太笨了”。

低效学习:
听得不够多→大脑没记住→大声朗读没记住的单词→读错→拼错

高效学习:
听得足够多→大脑记住了→顺其自然读对了→拼起来更顺了

实际运用:
在用各家网页/app学习时,认真听母语者的声音,并将其录进脑子里重复播放。
尤其是刷单词的app,讲究些的会用近似真人的声音,这是最好的。听到一个单词,就在脑子里重复播放听到的东西。停止想象这个词从自己嘴里冒出来是什么声音,先记住别人的声音。

这样记单词学句子可快了。等熟悉之后再开口也不容易犯错,还会很笃定。因为从嘴巴里说出来的东西都是自然而然甚至“一不小心”冒出来的,一点都不刻意,也就不会担心自己发音标不标准。再者,不论是否标准,熟悉后的发音都要比初学时逼自己开口的发音要标准多了。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中,输入(听读)远大于输出(说写)。
听比说更值得投入时间精力,读比写更值得投入时间精力。

这条简直不是 而是学习原则:
入>>>出
听 >> 说
读 >> 写
听 > 读

除了上条嘟提到的著名的输入假说,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例子可以佐证:

「我在写这本书期间,刚好听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事情发生在选修了我在匹兹堡大学开设的“第二语言习得”这门课的一个美国女学生(她是一位双专业学生,专业为语言学和脑科学)身上。在她头一年的暑假参加了一个日语学习的集中讲座,讲座没有学分,所以她只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没有进行任何口语练习,而且课后她也没有自己练习过口语。然后,为了进入9月份的中级日语班继续学习,她参加了分班考试。令人吃惊的是,她的成绩居然可以顺利进入中级日语班学习。」摘自《

我有个朋友(同学)是个学霸,班级排名前几的那种。(不过这种学霸一般都直接争取年级排名……)她就坐我旁边。上英语课的时候她从不写笔记,就撑着脑袋悠闲地听。

而坐在我另一边的男同学也是个学霸,上课的时候他会勤勤恳恳把所有课内的课外的知识点一字不落都记下。我们班的英语老师上课会补充巨量书上没有的知识点,一般来讲是来不及记的,反正我写字这么快都只来得及记其中一部分。不知道这位学霸男同学是如何记下所有内容的,明明他写字一笔一划的,比我慢多了。

二位学霸正好一左一右都坐我旁边,我被学霸包围了。上英语课我都很想笑:其中一位笔都不碰,另一位没停过笔。我上课就一会儿撇一眼左边,一会儿瞥一眼右边,整个人很割裂。

女学霸的学习策略:
上课不动笔纯靠听,下课问人借笔记。

男学霸的学习策略:
上课边听边记,努力记下所有知识点。

我的学习策略:
掌握课本后选择性记一些课外知识点。

当年的我还没理解,怎么有人可以做到上英语课全程不记笔记纯靠听,这与应试教育中「上课必须写笔记」的“常识”截然相反。现在的我才意识到,这就是输入大于输出。笔记只是锦上添花。就算她下课不补笔记,也会学得很好。

(草莓县已经允许1000字了我怎么还不够写啊下接)

#语言学习 #学习小技巧 #如何科学学语言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的尽头是学习语言学。

虽然挺感兴趣的但目前的确没有心力研究,就简单分享一点。(中国这个空气质量我能活下来已经很不错了,阅读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就算是母语也很费劲。但神奇的是这个费劲状态的确不妨碍我学新的语言,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语言学习过程就是要少点深度思考才能顺畅吧……)

克拉申提出的五个假说:

1. 输入假说
学习者在理解了比其现有水平难度略高的语言输入后语言能力会发生提高。

2. 习得-学得假说
习得和学得有明显的区别,习得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学得则是有意识的,而语言能力只能习得,不能学得。

3. 监控假说
学得的语言只能用于监控语言的输出,不能用于创造自然语言(spontaneous speech)。

4. 自然顺序假说
语言是按照特定顺序习得的,这个顺序不随学习者改变,不会因教学的顺序而改变。

5. 情感过滤假说
学习者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或尴尬会降低他习得语言的能力。

以上内容摘自维基百科。
这位语言学家的假说和我学习过程中的领悟是一样的。其中我至少认同4个。(自然顺序假说不确定,因为我没意识观察自己是按什么顺序学习的,就算我有意识观察,也不了解母语者是按什么顺序学习的。)

简单概括一下他的理论:
越努力,就得更努力,然后就学废了;
越轻松,就会越轻松,然后就学会了。

正面例子:
抛弃自己能懂100%的简单材料,选择一些自己能懂80%的材料开始学,如果材料太难只能懂60%,那就换掉。(输入假说)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精神健康,使用,把学习调整为让自己开心舒适的事情。(情感过滤假说)情绪照顾好了,人就容易放松,再加上学习材料没那么难,抱着躺平摆烂的心态学着玩玩,就更轻松了。(习得-学得假说)结果发现,自己甚至没有刻意背诵,就能随随便便开口说一些句子了。(监控假说)

反面例子:
重复学习很简单的内容,如你好再见谢谢不客气请问厕所在哪里对不起我听不懂,而迟迟不肯更进一步的;或者选择难度很高的内容,盯着自己看不懂的东西一遍又一遍练习和思考。(输入假说)很努力地用意识学习词汇语法知识,结果把自己累得半死。(习得-学得假说)累得半死后才发现自己每次输出都在有意识地监控自己,很少有自然流露出的表达。(监控假说)于是总在担心出错,害怕尴尬,最后焦虑得更不敢表达了。(情感过滤假说)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无痛学习法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接上条)

10.
想法:这个发音中文里没有啊,所以我学不会。
现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方式并多加练习,就能学会绝大部分母语里没有的发音。

极小部分学不会的发音可能与基因有关,比如大舌音(弹舌/颤音)。但是学不会也没关系,因为母语者也不是人人都会的。

「中文里没有」意味着「我可以开天辟地了」而非「我学不会」。语言就是要学母语里没有的东西。忘了自己是个中国人吧,学习的时候把中文扔掉一会儿,效果好很多。

11.
想法:我讲普通话都nl不分,学外语岂不是完蛋了,老师都拿我没办法啊。
现实:同上一条。

**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很赞同恶魔奶爸说的,会学、会教和会考试是三种不同的概念。但问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体制都在提倡「让会考试的人去教书」。

如果你的老师不能给你讲清楚知识点,那就是ta的失职,并不是你的口音问题。

我在教学生的时候画过两张简单的示意图,虽然我觉得这个图很抽象,并不能很好反应口腔中舌头的真实情况,但看过图的同学都迅速分清了nl。中文都分不清nl的同学在学外语的时候分清楚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励志的事情吗。

寻找一些能真正讲清楚发音方法(舌头位置口腔形状等)的人,让ta们描述一遍,再自己练习。身边没有就去油管搜【目标语种+发音】,好多坑已经有人踩过一遍了。网上搜不到攻略就抓几个母语者用翻译器问一下。

12.
想法:我勉强会了,但是好费劲啊,果然学外语就是很难的吧!
现实:初学觉得费劲是正常的,因为肌肉还没有习惯,习惯以后就不费劲了。

上条说了「外语中有很多母语里没有的发音方式」,更进一步就是「学习外语会锻炼说母语时用不着的肌肉」。而作为学习者,初学最深的感受就是「费劲」。因为母语里没有这种发音方式,所以发声动作相对应肌肉从未得到充分锻炼,自然会感觉困难/费劲/不顺利。

假设一个人只走路并且住一楼,平时不走楼梯不爬坡,突然将其扔到山城,ta也会觉得很累。假设一个人健身不练腿,突然让ta练腿他也会觉得费劲。

多年前我初学外语时课文读多了都会觉得腮帮子有一点酸,还得揉揉脸才能继续。过一阵子肌肉习惯了,就不觉得费劲了。

费劲才是正常的,费劲就对了。一点都不费劲倒说明大概率在说中式外语。觉得累休息一会儿就好了,不用勉强自己一口气吃成胖子。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上条的延伸)

9.
想法:这个时态/语态/固定搭配/用法我还不太懂,我再琢磨琢磨刚学过的例句。
现实:再琢磨也不会懂的。跳出课本限制和思维限制,多看点别的就懂了。

现在不懂是因为输入不够多,不懂很正常。以后输入多了就懂了,俗称开窍。

输入不够的情况下就是不可能懂!
同一串例句翻来覆去看几百遍也不会懂!

**学习语言需要大量粗糙输入,而非少量精致输入。**宁信书不如无书就是这个意思。

鬼打墙学习思路:
A.我看不懂这个→那我多看几遍→我还是看不懂这个
B.我看不懂这个→那我肯定也看不懂别的(事实并非如此)

以上内容无限循环,结论就成了「我果然还是没有天赋吧呜呜呜,要还是算了」。

开天辟地学习思路:
C.我看不懂这个→那看点别的呗→我找到能看懂的了→既然懂了那还能多看点→回头才发现之前不懂的突然通了

看着看着就会了,会了就有自信了,有自信就高兴,高兴就忍不住继续学,到最后本来不懂的也懂了,那就更高兴了!形成正向反馈激励后就可以进入积极的链式学习状态了!(我也忍不住玩梗了。)

中国的整个社会环境都在提倡吃苦、克服困难,甚至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困难,然后克服,没有苦也要制造苦,然后吃苦。最后总结出一套自欺欺人的苦难文化,声称吃苦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己收获很多。

然而,很多苦就是不必吃的。
不给自己制造苦难,能收获更多的东西呢。

如果学习过程很累,不妨思考一下:
我有没有在给自己制造困难?我是不是可以换一份对自己而言更简单易懂的材料进行学习,而非执拗于课本?我是不是可以先把自己能懂的部分学会了,再学难懂的,而非卡在某个语法点钻牛角尖?我可不可以不给自己找麻烦?我可不可以让学习变得开心舒适轻松愉快一点?

社会环境内化到自己身上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学语言的过程可以是吐毒奶的过程,可以是对大环境的。毕竟毒奶不吐干净,就很难学下去。等不知不觉学下去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了,也会发现自己脑子里有毒的模式减少了大半。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吐槽中国 #微小的反抗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8.
想法:这些时态语态我学过了,把例句背一背就好了吧!
现实:只背例句意味着每次要说话都得想一遍例句,效果类似于前嘟提到的用翻译的方法背单词。

事情是这样的:
学句子只能记住词汇,不能搞懂语法。
学词汇只能记住字母,不能搞懂词汇。

反推一下就是:
如果你想学习词汇,那就去看句子。
如果你想学习语法,那就去看全文。(不一定是文本媒介的“全文”,视频音频都是很好的媒介。纯文本学起来会比较无聊。)

这点我要夸爆,它的学习模式是:
先学一个单词,了解字面意思。
再学一个词语,了解固定搭配。
最后学一句话,了解作用场景。

词汇短语的作用,字面意思和引申义的区别,所学词汇放在句子的哪个位置,循序渐进就学清楚了。如果是问句,多半还能再学一句回答。

举个例子:
在同一单元中先后出现了
la guitarra 吉他
tocar la guitarra 弹吉他
el piano 钢琴
tocar el piano 弹钢琴
especialmente 特别,尤其
es bueno tocando el piano 他擅长弹钢琴
es especialmente buena tocando la guitarra 她特别擅长弹吉他

这个单元就学了:
1.乐器名及其定冠词
2.演奏乐器用的动词及其搭配
3.副词
4.包含上述内容的不同性别人称造句

因为西班牙语有阴阳性,男生女生用的形容词结尾不同。考虑到这点课程设计者特意造了两个句子以示区别。这点真的很棒!不论是从「打破以男性为主导的世界」这个角度,还是从「语言学习与运用」角度来看,这样的细节设计都值得称赞。

这只是单元里的一部分,还有别的例子不放上来了。这些内容会像 的脑图一样在大脑里形成联结,而非传统的学习模式那样零落松散。

学完以后的我:
1.认识了两种乐器,一个动词和一个副词
2.知道如何表达演奏乐器
3.知道副词该放哪里
4.知道如何表达某人擅长做某事
5.前面加个否定词我就能表达某人不擅长做某事

以后只需要把新词丢进memrise给我的模版,就能举一反三创造出一大堆属于我自己的句子。一切都那么自然又顺利。

memrise适合有一定词汇基础的学习者,网页版免费app付费,具体安利还没来得及写。就算不用它,也可以参考它的学习模式,因为真的太有帮助了!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Memrise #obsidian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接着上上上条继续讲 的误区。

6.
想法:时态语态什么的也太难了吧,中文里又没有,我学不会啊!
现实:*没有人*能从课本的例句里真正学会不同时态和语态的用法。

一般现在时这样的简单时态还好,举两个例子甚至不举例仅仅是阐述概念,学习者就能懂。复合时态是母语不含时态的人类学语言过程的重灾区,比如:

如果我未来已经做了某事,我(可能)就XXX。
我过去正在做某事时突然发生了另一件事。
我很久很久以前做过某事导致后来XXX。
要是过去的我做了某事,现在的我(可能)就XXX。

中文母语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被上述例句鞭打。从能看懂但不会做题,到会做题但不会说。题全做对了,心里还是懵的。一看就会一用就废。

朋友们,谁学语言能通过教材获得成功啊???语言是活的,教材是死的。把市面上常见的教材全刷完也不能帮助人理解时态语态这类语法知识。教材只是辅助学习的一小部分材料,语言学习另有广阔天地。推荐在广阔天地里遨游(可参考 tag),游不动了再在教材上趴会儿休息。

7.
想法:我连课本上的都看不太明白就去看课本外的东西,应该更看不懂吧?
现实:课本外的东西含有语境(交流情景和上下文),比课本上的东西好懂多了!

**所有目标语言的母语者创造的内容都是学习者的学习材料。**管你是追剧还是追小说,看电影还是看油管,只要是目标语言的母语者制造的东西,就都可以拿来学习。

把课本扔一边,刷刷油管感兴趣的视频,在母语者说话时认真听,寻找自己学过(但不太懂)的语法点,观察母语者如何使用自己的语言,什么情况用什么时态语态,你会发现比课本容易多了。

有一次我正在思考该怎么和学生解释几种不同的过去时该怎么用,正巧翻开一本刚下载的小说,发现作者在第一页就用上了不同的过去时,句子也不难。读了一遍瞬间就明白大致如何运用了。课本例句还需要有老师解释情景,小说里从上文读到下文非常流畅,不需要多余的解释了。

试着放下畏难情绪。「学海无涯」只是一种修辞,学习新鲜事物不会淹死任何人。比起海洋,我觉得学习更像在山里摸索:认识一种能吃的果子,就先吃上。认识一种有毒的蘑菇,就先避开。找到一条路,就先记住。还没探索的部分以后再说。

有些语言学习者看起来轻车熟路,但就算是这样,也没人能100%了解山里的每样东西。大家只是把人走得多了变成路的地方摸熟了而已。给自己点耐心,你也可以。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无痛学习法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之停止使用翻译模式:学习的时候只看目标语言而无视母语注释。

很多人学习的时候会用「从母语翻译为外语」的思路,这样肯定行不通。因为母语的熟练度比外语高太多,以母语为基准的后果就是忘记新学的外语词:哎呀,我刚才背的那个单词是什么来着?中文倒是记住了……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请在学习的时候以外语为主:把眼神聚焦在外语单词上,而非母语释义上。至于后者,用余光轻轻扫过看个大概就可以了。

如果觉得我的描述很抽象,那么试试:
我在学火星文。
峩恠學焱篂彣。

目光放在第一句,看懂了,大脑就不想管第二句了。过两秒回忆第二句怎么写,直接尬住。

给自己一个「从外语翻译回母语」的机会。盯着「峩恠學焱篂彣」,别管中文了。多盯几遍就能学会,而且记得牢。

- 具体方法
1. 如果是简单词,余光撇过释义后在脑海中生成大概的形象(具象抽象皆可),如果是复杂一点的词,就想象一个大致的使用场景。

低效学习:
苹果→apple
学习效果:
🍎→苹果→apple(长链)

高效学习:
苹果→🍎→apple
学习效果:
🍎→apple(短链)

如果你学的语言很多就会变成这样:
manzana

苹果←🍎→apple

りんご

结果会很酷,你认识了同一样事物的不同名字,它们可以*同时*从你的脑子里跳出来而不必费劲想半天如何翻译。它们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概念在脑子里对应的,所以它们不需要翻译。

2. 如果是句子,思考一下能看懂,就请*不要*看释义。有生词或不明白的语法影响理解了,就从释义反推,再思考并理解句子。如果还是不懂,说明这句话对现在的自己来说太难了,丢到一边以后再学。

选一句 的例句:
¿Cómo fueron tus vacaciones?

这句话我100%认识三个词cómo(how),tus(your)和vacaciones(vacations),剩下一个fueron只认识80%,够了。整句意思我知道了。所以我*不需要*看它的释义,就能在选择题中选对。选择时我只需要看选项是不是在问假期就行了。

如果我不幸看了释义并记住了关键词「假期」,因为例句过于简单所以做题倒也能选对,但懒惰的大脑就会彻底无视例句中fueron这个词。等下次这个词出现,我还是只认识80%。

#学习小技巧 #Memrise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BREAKING NEWS
语言学家调查研究显示在亚洲学习者中,年龄因素的影响巨大。

「但在同一个研究的同一项对比测试中,却只有亚洲学习者的年龄差异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差异。」摘自《》第36页

朋友们,这是为什么呢?
当然是因为该死的东亚文化背景和人均自我苛责和无法放松啊!小孩学语言很厉害是因为小孩不会自我苛责。(重复无数遍)

学着放过自己吧。这样效果会好很多。

(我还没写完我怎么一写就停不下来了到现在还没吃晚饭就吃了点亚麻籽再不吃我要饿死了我过会儿回来写

-

补充:
这个研究调查的是英语水平,调查对象分为亚洲组(母语为汉语粤语韩语)和欧洲组(母语多为俄语)。

「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也一样)到美国后,在很多意义上都无法适应美国社会。大部分人的社交圈都是亚裔朋友,而非美国人。陈鲁的研究表明,被调查者的年龄越大,这种倾向就越明显。而俄罗斯人与美国白人在外表上没有差异,所以即使他们年龄较大,也很容易与美国人产生亲近感,进而产生交流。」

「如果临界期的影响源自人脑,那么全人类都应该受到临界期的影响,但这就无法解释为何年龄因素只影响亚洲人的外语学习效果,却对欧洲人的影响不明显。陈鲁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语言习得和年龄的关系上,环境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这也就意味着,先天的大脑结构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我的看法:
学好外语的关键在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研究中提到的东亚本身就更封闭一些。(举个简单的例子,欧洲各国混血很常见,而这么大个中国,我们生活中能遇到几个中日中韩中朝混血呢……)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除了与成长环境有关,也与年龄有一点关系。至少中国普遍的状态是年纪大了就不想“折腾”了,这样的社会文化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也体现在上述研究中了。另一方面,种族和社会身份也有巨大影响。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是中国人并且我年纪大了所以我肯定学不好外语”。

我们能做到的事情是:
1. 把自己当成刚出生的宝宝。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忘记自己是个亚洲人。沉迷学习,忘记一切。

2. 保持开放的心态,接触新鲜事物,别把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归结为年龄大了学不进去了。

3. 与同样有着开放心态的母语者进行交流,寻找有共同兴趣爱好/话题的母语者,和热心群众交朋友。这样的人一定存在。

#语言学习 #学习小技巧 #如何科学学外语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分享一些关于 的误区:

1.
想法:学外语很难。
现实:想学到母语者水平(C1C2)的确有难度,但入门(A1A2)不会很难。

能打招呼会买菜,指手画脚连蒙带猜,这样也是可以交流的。要求自己外语学得跟母语水平一致才是强人所难。

2.
想法:我这辈子都达不到母语者水平,还是算了吧。
现实: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必要学到母语者水平。

中国人有个特点就是「要么就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我也不是很了解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因素,但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是很有毒的。

中文母语者大家都接触过,说中文的人里同样有错别字连篇、语句不通顺的,这并不妨碍ta成为“母语者”。照这个标准,我们很多人都已经成为教育水平欠佳的“母语水平”了。

与其要求自己尽善尽美,不如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场景进行针对性学习。

3.
想法:我学一门外语到这个程度已经累得半死了,再学一门会没命吧?
实际:学的语种越多,学起来就越快,学习过程就越轻松。

不同语言之间会有区别,但更多的是相似。你会发现之前自己费尽心机学会的单词里,可能有一半让你在另一门语言中能直接猜到意思。而好不容易搞懂的语法中,又有大部分概念能毫无违和地移植过去。语言学习的过程就这样变得轻轻松松了。

就算是学习跨度很大的不同语种,在过程中也常常会遇见一些会心一笑的相似,或者颠覆认知的不同。学习过程变得越来越有趣了,人就会忍不住再多学一点。

4.
想法:有语言天赋的人才能学好外语。
现实:外语能学好是因为学习过程很快乐,如果把学习过程变痛苦,这些人就会失去“天赋”了。

有的人因为学生时代爱读英文小说,长大后都能自己翻译几本了,比如村上春树。

还有的人学生时代英语成绩还不错,被应试教育荼毒后现在看见英文网页都想切换成别的语种,比如我。

5.
想法:连一门外语都没学好,还想学二外,岂不是不自量力?
现实:应试教育是大家学不好英语的重要原因,大部分人的语言学习能力都被学生时代习得的模式限制了。

深深后悔学生时代没去读英文小说而选择了乖乖刷题,我现在看英文都多少有点想吐。但别的语种学起来飞快。多年前用Busuu做过测试,它判断我的英语是B1而意大利语是B2,我心态很崩。学了那么多年的英语水平竟然不及意大利语。不过现实中也的确是这样,意大利语内容就算有生词,我看着也觉得顺畅。英语内容就算没有生词,我看着也不一定明白。

#学习小技巧 #语言学习

Last updated 1 year ago

欧洲有很多语言分阴阳性(有些还有中性),词性有规律的也有不规律的,初学者常常头晕眼花记不得冠词该用哪个。

本期 就是:
1.整体记忆
2.先学再找规律,而非先学规律再对号入座
3.专注当下,而非放眼未来

1.
把冠词作为单词的一部分,【冠词+单词】作为一个整体来记忆。

和友聊天才意识到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小技巧,所以写一写。

- 举例
西班牙语大部分a结尾的词是阴性:niña女孩

另一些则是阳性。这其中有一定的规律,比如ma结尾的就是阳性:problema问题

还有一些虽然是阴性词,但定冠词用阳性:agua水

管它什么词性,这三个单词连定冠词一起记忆就好。多读几遍就记住了,以后就不用判断词性了:
la niña
el programa
el agua

如果遇到单词时只记忆单词本身,很可能变成:老师上次说的那个规律是什么来着?哎呀我忘了。那programa到底是阴性还是阳性啊?等等我查一下……

如果整体记忆,就可以做到脱口而出el programa了。

2.
作为「语言学习者」而非「语言学学者」,我们完全可以不去记住甚至不去了解规律。记多了自己心里就有规律了。这样的过程才是更自然的。

如果先学习*自己根本记不住*的规律,再试图对号入座,每遇到一个单词,都要想一遍「它是规律还是不规律的」,整个学习过程就会非常痛苦。

别的语法点也是一样。定冠词、不定冠词、动词变位和语序都有规律和不规律,学一个记一个就好。不然后果就是:打开语法书→晕了过去→合上语法书。

之前看象友说生活就像打怪升级,还没遇到大boss就安心通眼前的关卡。(原嘟找不到了。)语言学习也是这样。

这就引申出第三条:

3.
还没学到的东西以后再说。

假设我今天学了一组动词变位,我心里也清楚背后还有几百组,一想到这几百组规律的不规律的动词变位,我就心生恐惧:天啊,这得花多少功夫才能学会啊……打住!今天不是只学了一组吗!

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无穷尽的,学到就是赚到。今天学了,今天赚到,仅此而已。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未来的知识点未来再学。

#学习小技巧

Last updated 1 year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