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lya Krassotkin · @KolyaKrassotkin
255 followers · 645 posts · Server m.cmx.im

朱熹的“理”既外在于天地万物,则非“格”尽一切外物,即无由得到关于此“公共”之理的知识…。阳明则解“格物”之“格”为“正”,“物”为“意所在之事”。于是“格物”便是随时纠正自己意所欲为之事,全在内心,不必理会外面的“天地万物”了。

…依照阳明的理解,宋儒所谓“理”或“天理”,只有经过长期从事于追求“天地万物”的“知识”的人才能获得…。但这样追求外在之“理”的活动,必须限于以“知识”为专业的“士”,而不可能期望于“农工商贾由此可知,如果接受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满街都是圣人”将不可能出现…。唯有改从他的“致良知”之说,则“卖柴人”也能参加“格物”,“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所以“良知”的第一层社会含义是把“理”从“士”的垄断中解放了出来,成为社会上人人所能有,因为“天理即是良知”,而“良知”本是人人都有的。

“良知”还有第二层社会含义,即将“公共”的“理”分散给每一个人。“良知”…毕竟是依附在每一个人的身上。…“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于是“天地万物之所公共”的外在之“理”,在“良知”系统中转换为个体化或“私”化的内在之“理”…。所以“致良知”之教必然预设对个体价值的肯定。16世纪是个体意识再度在中国显现的时代。…泰州学派中人尤其强调这一点。…阳明的“良知”适与个体意识同时出现,这是它能激起巨大社会回响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通过这一层解释,决定“是非”的大权已无可逆转地落在每一个人的手上。…正德十五年他…公然说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就儒家而言,可谓开两千年不敢开之口。这才是阳明“良知”说的真精神所在。

阳明既“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他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把这一原则推扩到政治领域中来。[“觉民行道”之]路虽由王艮和他的传人披前斩棘,收到一定的成效,但很快便受到皇权方面的疑忌。世宗虽然放过了王、湛著作之禁,却接纳了“改毁”私立书院的建议。…他显然已敏感到“觉民行道”在政治上的危险性。…颜山农“欲有为于世,以寄民胞物与之志”…他所推行的民间宗教型的传道活动,其精神源头是阳明的“致良知”之教也毫无可疑。他下狱后,幸而获救,得以寿终。但何心隐和李贽则先后死在狱中,这条民间路线终于和“得君行道”一样,也证明是走不通的。晚明士大夫在危机最深重之际,忍耐不住,起而与皇权作正面的对抗,这便是著名的东林运动。

#摘录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Kolya Krassotkin · @KolyaKrassotkin
255 followers · 645 posts · Server m.cmx.im

前面说过,顿悟……后他[王阳明]便一心一意走他所开辟的一条新路。这条新路是什么?……

谪居龙场之后,……他一意求退出“仕”途……。但是他的基本儒家立场不允许他从此“独善其身”,完全放弃孟子关于“平治天下”的终极理想。……宋儒的秩序重建也仍然是他的中心价值。龙场顿悟终使他脱出了这一进退两难的困境,发现在“仕”途之外另有一条“平治天下”的大道。

先生尝日:“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

阳明悟后的最大决定,便是直接用“良知”两字来达到“治天下”的目标。

他……要通过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的方式,来达成“治天下”的目的。这可以说是儒家政治观念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我们不妨称之为“觉民行道”,与两千年来“得君行道”的方向恰恰相反。他的眼光不再投向上面的皇帝和朝廷,而是转注于下面的社会和平民……

“行道”而完全撇开君主与朝廷,转而单向地诉诸社会大众,这是两千年来儒者所未到之境,不仅明代前期的理学家而已。……“不仕”确是明代早期理学家共守的原则。但这样一来,“内圣外王”的儒学传统便拦腰切断了。……宋代理学家自始便倡导“平治天下,舍我其谁”的精神。明代理学承宋而起,士大夫既接受了这一价值系统,终不可能永远压抑住他们“行道”的冲动。阳明的龙场一悟便是在这一最大关键的所在,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概括言之,明代理学一方面阻于政治生态,“外王”之路已断,只能在“内圣”领域中愈转愈深。另一方面,新出现的民间社会则引诱它掉转方向,在“愚夫愚妇”的“日用常行”中发挥力量。

门人们一再向他提出“满街都是圣人”的话头,正是从“致良知”之教中逻辑地引伸出来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在宋代理学中,还只是一个虚悬之境,直到阳明改变了“行道”方向,这句话才取得了现实性的社会含义。

#摘录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Kolya Krassotkin · @KolyaKrassotkin
255 followers · 645 posts · Server m.cmx.im

明代理学划时代的转变是王阳明一手造成的…阳明本人在思想上的转折点则起于正德三年的龙场顿悟…

[正德元年二月“上封事,下诏狱”,当庭受杖]

是时武宗初政,奄瑾窃柄。南京科道戴铳、薄彦徽等以谏忤旨,逮系诏狱。先生首抗疏救之…。疏入,亦下诏狱。已而廷杖四十,既绝复苏。

…阳明是“去衣”受杖最早之一人,以致“既绝复苏”,其惨可想。这次惨痛的奇辱在他的心理上留下了最深刻的创伤,和他两年后的龙场顿悟不无关系。

[正德三年龙场顿悟]

时瑾患未已…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照今天的说法,确含有近于“宗教经验”的成分…。所以“悟”的结果是他从此在人生道路上作出了最后的抉择,再也没有动摇犹豫。…顿悟之后,他念兹在兹的便是一个“遁”字,即退出权力世界。在上封事之前,由于程、朱的影响,他多少还抱有“内圣外王”或“得君行道”的意识,到龙场以后,这个意识已彻底破碎了。…我可以大胆地推测,他心中必曾掠过“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的名句,不过不敢形之于笔墨罢了…

龙场之夜他深入体察两三年来的艰苦遭遇,才确切地认识到:在政治上以“道”自任是一条绝对走不通的路了。……“行道”以“得君”为先决条件,而这个条件便根本不存在…所以就外在事象言,阳明所见到的是一个“治”既无“道”、“君”也不体现“理”的世界。然而作为一个儒者,“治道”、“君道”、“臣道”这些理念在他心中不但根深柢固、牢不可拔,而且必须全力加以维护,否则便无人间秩序之可言了。分析至此,他的顿悟为什么必须归结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便不言而喻了…

“理”内在于“心”,非可求之于外在事物,即龙冈顿悟之所得。“忠的理”在一己之心,与“君”究竟为何如人无关,则是顿悟的契机所在…

我现在可以肯定地说:他早年两度困于“心与理如何合一”的问题而不得出,是因为这个问题根本不是在认知层面所能解决的。但经过了入狱、廷杖、贬谪等一连串的巨创深痛之后,他终于发现:尽管他生活在一个“治”无“道”而“君”不体现“理”的世界,他心中的“忠之理”却依然未曾消逝。达到了这一悟境,“理”内在于人之“心”,而不能外求于事事物物,在他已是体证了的真实,再也无可怀疑了。这是二程所谓的“真知”,只有为虎所伤之人才能“真知”虎之可怕…

#摘录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Kolya Krassotkin · @KolyaKrassotkin
255 followers · 645 posts · Server m.cmx.im

全祖望《辨》中引《典故辑遗》曰:

上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日:“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时将丁祭,逐命罢配事。

洪武二十七年,刘三吾奉命作《孟子节文》,删去原书中八十五条。三吾《题辞》云:

《孟子》一书,中间辞气之间抑扬太过者八十五条。……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壹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

《节文》洪武二十七年原刊本仍存北京图书馆,容肇祖曾校出所删三四十条,今仅摘取数则:

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二、《泰誓》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三、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镰。

四、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五、《汤誓》曰:“时日曷表,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六、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七、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有也。

八、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九、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十、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十一、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一正君而国定矣。

十二、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以不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

十三、人有恒言,皆日: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以上略引十二条,可见删节的用意所在。首六条的删除是为了维护绝对君权论,次五条则表示绝不行“仁政”。最后一条即后来《大学》修、齐、治、平之意,竟也为太祖所深恶,他对儒家的态度可以想见。《孟子》在宋代影响极大,尤其关于“外王”方面,本书论之已详。今与《孟子节文》相对照,即可知宋儒以政治主体自居的一切言行恰好犯了明太祖的大忌。

#摘录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Kolya Krassotkin · @KolyaKrassotkin
255 followers · 645 posts · Server m.cmx.im

朱元璋,最初出身于韩山童、林儿父子一系的武装集团。当时元末群雄大都接受“弥勒降生,明王出世”的信仰,其实是明教(摩尼教)、白莲社、弥勒教等民间宗教的混合品。所以韩氏父子先后曾用大小“明王”的称号。朱元璋虽是一支独立在外的势力,仍奉号称“宋帝”的“小明王”韩林儿为正朔。1367年初元璋羽毛已完全丰满,遣人沉韩林儿于江,由自己来应验“明王出世”的预言,一年后便以“明”为国号,正式称帝了。所以明朝之“明”与明教、“明王出世”密切相应,这是毫无可疑的,因为非以此为号召,便不足以争取诸将与士卒的向心力。但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已延揽了一批江浙的士大夫如刘基、宋濂等人;他们当然极力要把他引归儒教。所以明王朝建立之际,元璋阵营中形成了吴哈所谓“儒生与武将相持之局”,而武将与士卒多为明教信徒,可以接受佛教,但未必能改从儒教。洪武元年明太祖在宗教活动方面有两件大事:一是二月举行祭孔子之礼,一是闰七月下诏禁白莲社、明教等“淫祠”。前者是为政权取得合法性,后者则是为了防止别人继续利用“明王”的名号与他争天下。这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摘录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Kolya Krassotkin · @KolyaKrassotkin
255 followers · 645 posts · Server m.cmx.im

我们只要将明太祖的作风与宋太祖优容士大夫的情形,特别是“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家法”,略一对照,则宋、明两朝政治生态的差异已无所遁形。

洪武九年诏求直言,平遥训导夏伯巨上书,论及朝廷对“士”的诛戮与凌辱曰:

古之为士者,以登仕为荣,以罢职为辱。今之为士者,以溷迹无闻为福,以受玷不录为幸,以屯田工役为必获之罪,以鞭笞捶楚为寻常之辱。其始也,朝延取天下之士,网罗据摭,务无余逸,有司敦迫上道,如捕重囚。比到京师,而除官多以貌选,所学或非其所用,所用或非其所学。洎乎居官,一有差跌,苟免诛戮,则必在屯田工役之科。率是为常,不少顾惜。

本传说:“书上,帝大怒……下刑部狱,死狱中。”

……明太祖为治理国家之故,不得不用“士”,但内心对“士”却十分憎恨,总是疑心“士”不把他这个皇觉寺小和尚出身的大皇帝放在眼里(这是心理史学的研究专题,这里不能深说)。所以他一方面……强迫被征召之“士”不得抗拒,另一方面则对既已入仕之“士”毫不尊重,稍有差错,不是“屯田工役”(按:相当于今天所谓“劳动改造”),便是诛死。“士”至于“断指不仕”和“以受玷不录为幸”。及至被迫上道,则又“如捕重囚”,这种遭遇是宋代的“士”所无法想像的。……

上引夏伯巨上书,有“以鞭笞捶楚为寻常之辱”一语,指“廷杖”而言。……《礼记·儒行》早有“士可杀而不可辱”之说,明太祖明知故犯,不仅杀之而且辱之,更为上述的变态心理增一显证。……《明史》卷九五《刑法三》说:廷杖之刑,亦自太祖始矣。

……以汉人统一王朝的创业之君而言,隋文帝和明太祖的相似处已达到了惊人的高度。专就“廷杖”一事说,后者之于前者简直像是旷世相师。……但是我们是不是因此便可说明太祖的“廷杖”上承隋文帝的“殿庭挞人”而来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以明太祖的早年背景而言,我们不可能假定他在开国时期已熟读《资治通鉴》与《隋书》。同样的,我们也没有任何证据可以断定他在这一点上曾受到所谓“征服王朝”统治方式的影响。事实上,中国的皇帝如果拒绝接受儒家政治原则的约束(如“士可杀不可辱”之类),“廷杖”一类行为是随时都可以发生的。……

范仲淹如果落在隋文帝或明太祖手上,每一次都免不了“捶禁”之辱,也许第一次便打死了,但在北宋却成为“三光”的美谈。即此一端已充分显示出宋、明士大夫的处境是怎样的天悬地隔了。

#摘录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Kolya Krassotkin · @KolyaKrassotkin
255 followers · 645 posts · Server m.cmx.im

尝试一下用标签整理摘录和笔记























(大不列颠和俄国的崛起:1688-1715 1725)






#拉内神学的灵修观 #中国改革年代的政治斗争 #剑桥新编中世纪史_第三卷 #教宗周三要理讲授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_第6卷 #田野调查技术手册 #丹东之死 #语言学课堂 #20世纪希腊神话研究史略 #各种诗歌 #词源 #悬诗 #爱国主义 #热月 #1840年以来的中国 #苯教与西藏神话的起源 #存在与存在者 #眼泪与圣徒 #中世纪教会史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当代东正教神学思想 #战后欧洲史_卷二_繁荣与革命_1953_1971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dictionaryoftheology #白鲸 #16和17世纪英格兰大众信仰研究 #安达曼岛人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 #战后欧洲史_卷三_大衰退_1971_1989 #犯罪心理学 #列宁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