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王興醫生講《每個人的疾病課》,我最大的感受不是中國的醫療、醫療制度有多差,而是感受到了醫學生在這樣一個體制內的盡力,抱怨和不滿的情緒平復了,對醫生多了一些信任。
他讓我明白了醫院是爲何存在,醫院是如何運作,急門診的作用是分流需要住院和不需要住院的病人,有些不需要吃藥的,醫生很快就打發走了,因爲判斷他們不需要來醫院。
他也讓我看到了醫生工作對人的歷練。身爲專業人士,理應在權衡風險和收益的情況下,告知患者是手術更好還是保守治療更好,但在強調個人獨立的環境下,醫生有時候把這件事交給病人和病人家屬來權衡,這其實並不太合適,因爲病人和家屬並不具備醫學專業知識,讓他們決定這樣一個會事關生死的選擇,之後的責任也變得非常沉重。
作爲醫生,當病人聽從自己的建議手術,結果卻離世了,醫生要如何接受,家屬又要如何接受?是無限地自責下去,還是學著接受?
醫生不是神,醫療總在進步,但醫療並不總是會讓人如願,不如己願要如何繼續?
有醫生因爲接受不了告知家屬絕症的消息而辭職,覺得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家屬還沒哭,自己就先哭了。這也是我覺得自己不會適合做心理治療師的原因。
聽王興醫生講《每個人的疾病課》,真的是很接地氣。
昨天聽到他講醫學生是如何培訓出來的,他們要經過五年的規範化培訓(簡稱「規培」),在不同的科室之間輪流學習,但是在實際中,卻部分淪爲爲了完成規培的學分,而當作廉價勞動力,基本沒有上手的機會。他說既然是這樣,只能自己多主動,多去看自己還能學些什麼,而不要只是等著醫院教你什麼。
他講到自己有一次去南方某醫院學習,正在手術的是一個規培第五年的年輕醫生,二十六七歲,和自己年齡相仿,可是她的技術遠比當時的自己要純熟。那個手術當時不是很順利,他們都以爲,這下主任要上了吧,結果主任並沒有上。
後來他們問主任,那個手術不太順利的樣子,爲什麼主任不上?
主任回答說,這是她規培的第五年,按理說她規培畢業之後,就要出去當一個醫院的獨立主治醫師。如果她不能獨立判斷情況,不能獨立應對緊急情況,那麼她就不能成爲一個獨立的醫師。在安全的範圍內,只要她沒有提出需要幫助,我們都讓她處理。
這個回答讓人非常感動,這需要對年輕醫師的信任,也需要有放手的勇氣和膽量,還要對自己有時刻觀察手術情況的能力和信心,這個老醫生非常了不起。
聽王興醫生講《每個人的疾病課》,真的是很接地氣。
昨天聽到他講醫學生是如何培訓出來的,他們要經過五年的規範化培訓(簡稱「規培」),在不同的科室之間輪流學習,但是在實際中,卻部分淪爲爲了完成規培的學分,而當作廉價勞動力,基本沒有上手的機會,他說既然是這樣,只能自己多主動,多去看自己還能學些什麼,而不要只是等著醫院教你什麼。
他講到自己有一次去南方某醫院學習,正在手術的是一個規培第五年的年輕醫生,二十六七歲,和自己年齡相仿,可是她的技術遠比當時的自己要純熟。那個手術當時不是很順利,他們都以爲,這下主任要上了吧,結果主任並沒有上。
後來他們問主任,那個手術不太順利的樣子,爲什麼主任不上?
主任回答說,這是她規培的第五年,按理說她規培畢業之後,就要出去當一個醫院的獨立主治醫師。如果她不能獨立判斷情況,不能獨立應對緊急情況,那麼她就不能成爲一個獨立的醫師。在安全的範圍內,只要她沒有提出需要幫助,我們都讓她處理。
這個回答讓人非常感動,這需要對年輕醫師的信任,也需要有放手的勇氣和膽量,還要對自己有時刻觀察手術情況的能力和信心,這個老醫生非常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