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月中天 · @gttnnn
280 followers · 700 posts · Server mstdn.social

看电影的同时,还要留神所有这些音乐特性,这似乎很过分,何况我还没有穷尽作曲家可以用的所有音乐工具(速度、力度和曲式明显被漏掉了)。倾听这些特性最好、最简便的方法是通过音乐惯例,也就是通过联想,用音乐传递特定的意义。音乐惯例在文化中根深蒂固,以音乐的集体无意识发挥作用,无论听众是否意识到这种惯例,他们都会受到影响。想想吧,音乐惯例就仿佛文化的缩影,听众无须意识到它们的存在就可以做出可预见的反应。显而易见,电影作曲家们会依赖音乐惯例来引导和控制观众的反应,但作曲家们也会故意和惯例对着干,以实现戏剧性的效果。音乐惯例并非全球通用,它们随着时间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历史上某个时间点和地球上某个地方适用的音乐惯例在别的时间和地点不一定适用。在好莱坞,铜管乐器演奏的音乐通常意味着英勇;然而,在印度电影中则表示邪恶。音乐惯例仍是控制观众反应的有效手段,可以随着电影情节的推进,引导观众的情绪和心理,西方音乐之内和以外的作曲家们都经常使用它们。

#电影音乐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如月中天 · @gttnnn
261 followers · 623 posts · Server mstdn.social

《夜邮》(1936)由巴兹尔·赖特和哈里·瓦特导演,诗人W.H.奥登和作曲家本杰明·布雷登也为该片贡献了力量。该片讲述了一封信从被投入邮箱到完成递送的故事,大部分场景是在一辆邮政列车(列车内部为人工布景)上拍摄的。影片让观众看到了完成政府服务所需的精妙复杂的机构和产业,并对此产生敬畏。影片不仅为邮局增添了光环,也展示了现代社会不同产业之间环环相扣的特征。

#纪录片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如月中天 · @gttnnn
166 followers · 304 posts · Server mstdn.social

纪录片制作人一直依靠三种渠道来为纪录片募集资金:第一种是赞助人或捐助者,其中既有公司也有政府;第二种是广告商,这在电视纪录片中很常见,而且近水楼台;第三种是纪录片使用者和观众。每一种资金来源渠道都强有力地影响了纪录片制作人的形式选择。

#纪录片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如月中天 · @gttnnn
165 followers · 271 posts · Server mstdn.social

伪纪录片,或幽默讽刺的假纪录片,也提供了一个观察习惯手法的角度。罗布·赖纳的《摇滚万岁》(1984)是关于一支虚拟重金属乐队的纪录片,是对摇滚纪录片——纪录摇滚乐队演出的影片的著名戏仿,采用的手段是将乐队台前活力四射的表演与幕后的种种荒唐事进行对比,并采取了民粹主义成功故事的讲述方式。后来的伪纪录片《宠物狗大赛》(2000)和《风载歌行》(2003)也是一样,其幽默效果取决于观众是否能够识别出其中纪录片的习惯手法。

#纪录片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如月中天 · @gttnnn
165 followers · 271 posts · Server mstdn.social

由一群原住民制作的澳大利亚纪录片《烧烤地带》(1988)则讽刺了民族志纪录片的习惯手法,比如在解说时赋予异国风情的他者神秘和魔幻的特征、邀请专家作见证、聘请装腔作势的解说员,以及将科学调查美化为无畏探险的套路。影片中,一群土著科学家对某地展开了调查,他们认为这里是澳大利亚白人文化仪式的举行地,而实际上此地只是一个吃烧烤的地方。

#纪录片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如月中天 · @gttnnn
165 followers · 271 posts · Server mstdn.social

英国广播公司(BBC)1957年制作的纪录片《意大利面大丰收》是系列节目《全景》中的一集,它带领观众来到瑞士看最近意大利面(长在树上)大丰收的情景,不仅仅是一个笑话,也是一堂生动的媒体知识课。讽刺片《寻找地球边缘》(1990)声称是在探讨地球为什么是平的,其中运用了大量教育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让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通常的纪录片”——但影片有意凸显了这些手法的蠢笨——就是为了展示科学论证中的谬误逻辑和纪录片制作中的人为操纵。片中,专家们挂着“大学教授”之类的头衔,站在象征学富五车的书架前,但说的全是废话;花哨的图表显示着物理学上种种不可能发生的情况;解说员以轻蔑的口吻描述地球是圆的这一想法。一张家庭合影被给予了渐进特写,采用了平移和缩放效果,目的只是展示其中某个人物掉头的动作。

#纪录片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如月中天 · @gttnnn
165 followers · 271 posts · Server mstdn.social

了解习惯手法,最简单的途径之一是观看讽刺纪录片和戏仿纪录片。以著名的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路易斯·布努埃尔导演的《无粮的土地》(1932)为例:片子开头探访西班牙一个贫瘠的角落,像是一部无聊而煞有介事的旅游片。但很快,人们就弄清楚布努埃尔是在借助由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皮埃尔·乌尼克撰写的解说词,用干巴巴的、伪科学的纪录片习惯手法来引发观众的困惑和愤怒——不仅仅是针对解说员,也继而针对影片中乡村骇人的社会现实。

#纪录片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如月中天 · @gttnnn
165 followers · 271 posts · Server mstdn.social

改变这些习惯手法是有风险的,意味着要以其他方式表明真实性。曾经,电影拍摄中很难录制到环境声音,因此35毫米胶片的纪录片制作有一个习惯手法:要有一个带有权威感的男声旁白。这一时期的习惯手法还包括使用灯光甚至演员演出,来适应沉重而难以搬动的器材。一些纪录片在各个虚拟构造的场景之间进行仔细的编辑,以给观众制造这种幻觉:眼前看到的一切是真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纪录片制作人开始尝试用16毫米的设备拍摄,纪录片又出现了一些新的习惯手法,让观众相信其真实性:拍摄相当长的镜头或场景,让观众觉得自己眼前的一切没有经过修饰;手持摄像机摇晃的镜头,也意在制造“你就在现场”的即视感,还暗示着事件的急迫性;“突然袭击”式的采访(抓住采访对象忙碌或没有准备的时机提问),让观众觉得采访对象一定是在隐瞒什么。20世纪60年代末,选择不用旁白成为纪录片的新潮流,这一做法帮助观众相信,他们可以自行判断眼前看到的一切意味着什么(虽然他们所看到的内容实际上都经过了有选择性的剪辑)。

#纪录片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如月中天 · @gttnnn
165 followers · 271 posts · Server mstdn.social

纪录片怎样再现现实并没有什么天然的方式,因此,纪录片制作人非常清楚,他们作出的所有选择都会影响他们选择要表达的意义。所有纪录片的习惯手法——表达形式上的一些惯例或套路——都出于一个需要,即让观众相信他们看到的一切是真实的。比如,影片中会出现专家来担保分析的真实性,稳重的男声旁白对很多观众来说意味着权威,古典的背景乐则暗示着话题的严肃性。

#纪录片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如月中天 · @gttnnn
165 followers · 271 posts · Server mstdn.social

纪录片总是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被运用,而不管制作人的本意是不是向观众传达某些信息。《意志的胜利》(1935)是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宣传纪录片之一,却长期以来一直出现在其他纪录片、反纳粹宣传片和历史片中。以色列导演约阿夫·沙米尔的《一步一关卡》(2003)用审慎的镜头,不带旁白地记录了以色列军队对巴勒斯坦人的过境检查行为,影片的制作和播放是为了激起公众对违反人权行为的讨论。但以色列军队却对其欣然接受,并将其作为培训影片。//《1984》也不是操作手册啊……

#纪录片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如月中天 · @gttnnn
165 followers · 271 posts · Server mstdn.social

(什么是纪录片)一个简单的回答可以是这样:纪录片是关于真实生活的电影。这却正是问题的所在。纪录片是关于生活的影片,但它们却不是真实生活。人们甚至不能通过纪录片看到真实生活。纪录片是关于真实生活的图画,以真实生活为它们的原材料,艺术家和技术人员对这些原材料进行加工、作出不计其数的决定:要给哪些人看、要展示什么样的故事、展示的目的是什么。

#纪录片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和我说话会被拉黑 · @guanguanlovesyou
174 followers · 1879 posts · Server go5.dev

“专制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离我们都不远。许多国家至今还在专制主义统治之下,它随时都可能带来痛苦或死亡,人们就像生活在疯人院里。”
:政治的历史与边界-(英)米诺格著

#牛津通识读本

Last updated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