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douban.com/review/1428252

鉴于未来豆瓣可能会被下架,我还是把豆瓣上写的书评发到这里吧 :cmx_doge:

(一)“酷儿理论”是什么

在讨论任何一种理论之前,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原则,“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但是这条原则在面对酷儿理论时遇到了麻烦。酷儿理论是“反规范”的,它站在传统规范的对立面,我们无法以一个确切的规范去定义一种“反规范”本身。但是任何事物如果我们不给它下定义,就无法继续讨论下去。如果一定要去给出一个大致的轮廓,我们可以说,酷儿理论是关于“所有在性的角度自外于主流立场的这部分群体的理论”:

【酷儿理论是一种自外于主流立场:这些人和他们的理论在主流文化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也不愿意在主流文化中为自己找位置。“酷儿”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

(二)“酷儿”的身份建构

由于酷儿理论一是在向异性恋规范下的异性恋与同性恋对立的两分结构提出挑战,二是对父权结构下的男性与女性的两分结构提出挑战,在酷儿理论那里,身份具有一种“社会建构性”。在当下,主流舆论似乎存在一种普遍的假设,人的“身份”被放进了一个个匣子内,每一个人只是随心所欲的在一张身份名单里挑选出适合自己的身份,并把它作为一种“标签”贴在身上。酷儿理论则质疑,

【身份通常是多重的,或者是由无数的方式组成,在其中“身份的组成部分”可以是相互交错或相互结合的。此外,任何特殊的身份构成都是人为的、不稳定的、具有排斥性的。身份建构必定会导致对某些体验或生活方式的压抑或排斥。如,黑人中产阶级美国女同性恋这一身份,就会抹杀宗教、地区、亚文化认同、与女权主义的关系、年龄或者教育等方面的差异。身份建构必定是不稳定的,因为它会导致人们的反对或者抗拒。】

也就是说,身份如同一条河流一样,是流动的、不稳定的、多重的。酷儿理论反对固定不变的标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不仅仅反对异性恋规范所设置的固定不变的同性恋、异性恋的二元分化,它同样也在对传统的同性恋文化提出挑战。

酷儿理论强调身份的“社会建构性”。我们可以从homosexuality的命名过程和20世纪下半叶美国性少数群体的平权运动管窥性取向的本质主义与社会建构之争。

以homosexuality的命名为例,这个词最早是在19世纪匈牙利人Karl Kertbney首次提出来的,用以反对19世纪末德意志帝国新宪法对男男同性行为的禁令,并取代了禁令中极具贬义色彩的“sodomite”和 “pederast”对男同性恋的指代。他提出homosexuality是与生俱来的,且不可改变,同时也指出,“男同性恋者都是天生带有女子气的”是当时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从最初的homosexuality的命名开始,这个词就具有了本质主义、社会建构两种意义。

这个词后来被德国性学研究者Krafft-Ebing在其著作《Psychopathia Sexualis》用于形容、命名同性性倾向,使得homosexuality被挪用为精神病学诊断同性恋者的名词。这也是为何直到现在,哪怕已经实现了去病化,homosexual这个词依然会给人一种病理感。

在20世纪初至50年代,西方精神病学的话语将同性恋描述成反常的、变态的人类类型。随着20世纪50年代亲同性恋群体的形成(“马塔塞因社团”、“彼莉蒂斯的女儿”),同性恋被定义为所有人都拥有的一种特性,或者被定义为人口中一部分人的特性。将同性恋视为自然的观点,就是为了给它赋予合法性。故而70年代中期的生物学界提出的“性向天生论”的猜想成为了很好的舆论契机。

而在1968年到1973年,平权运动进入了同性恋理论的“社会建构”时期。社会建构论者指出,“同性恋”并不是一种始终如一的现象,其意义和社会角色因历史变迁而不同。建构论者反对把同性恋作为一种自然的事实来看待,社会偏见正是根据这一自然事实,使同性恋成为政治上的少数。他们特别强调,不应当假定“同性恋者”是一种跨历史的身份,或者是一种普遍适用的人的类型,那种认为同性恋欲望揭示出一个特殊的人的类型或社会身份的观点,仅仅是现代西方的观点。

酷儿理论表明了对同性恋理论的异议:

【现代西方肯定同性恋理论的一个后果是,使同性恋主体自然化或正规化,它的一个作用是,把异性恋和同性恋强化为性和社会身份的主要类别,从而巩固了现代的性制度……现代的性体系是围绕着异性恋和同性恋的自我建构起来的,它被当作一种知识体系来看待……那些知识和实践通过性化——异性恋化或者同性恋化——来组织整个“社会”,其中包括身体、欲望、行为、身份、社会关系、知识、文化和社会制度。】

经典社会学对(主流的)“性”的沉默,而更多的关注了包含同性恋在内的少数群体的研究,恰恰是他们把主流的“性”诉诸为自然的、正当的逻辑前设。正如资产阶级主张阶级的不平等及其规则是自然的那样,那些其社会身份是是男性和异性恋者的个人也不会对男性统治、规范化的异性恋社会秩序质疑。他们自己创造的社会科学也有助于这一制度的形成——其中心是异性恋/同性恋的两分和社会的异性恋化。

(三)本质主义vs.社会建构 我们该如何选择?

正如上文中谈到的,强调身份的“本质主义”会让同性恋成为“政治上的少数”——落入新的刻板印象,同性恋被认为是天然的异类,并加剧同性恋、异性恋的两分结构,忽略了其他性向的可能性,巩固了现代的性制度。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选择身份的“社会建构”理论呢?

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需要站在“性与权力有关”的高度去认识。Gayle Rubin在“关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笔记”中提到,

性就像性别一样,也是政治的。它被组织在权力体系之中,这个体系奖赏和鼓励一些个人及行为,惩罚和压制另一些个人及行为。

现代西方社会根据一个性价值等级制度对性活动做出评价。“美好的”“正常的”“自然的”性,从理想形态上说应当是异性恋的、婚内的、一夫一妻的、生殖性的和非商业的。违反这些规则的性行为都是“不道德的”、“不正常的”或者“不自然”的(如P2)。

在存在性等级制度的权力结构不平等的当下,任何一种单向式的本质主义或者社会建构的强调都不完全利于性少数群体的平权。而后者,更是容易被主流解读为“性取向是可以改变的”、“同性恋是不存在的”。因而我们需要强调“性向的复合成因”,体现少数性向在性向选择的自主性,以及不同性向的普遍性。而在此地,因为大量保守人士对待少数性向的问题上很消极,所以我们仍然处于本质主义与社会建构的交界处,从这个角度来说,性向天生论有一定的价值。

(四)酷儿理论的两难境地

我觉得酷儿理论有些激进了。这一点不仅仅表现在它反对“同性恋”的标签本身,而且也体现在酷儿政治抵制“正常的社会行为,而且反对正常行为这种想法本身”。它接纳变态这个标签,利用它引起人们对“正常”中的“规范”的警觉,无论这种“规范”是在异性恋中,还是在同性恋中。

在对身份的解构过程中,酷儿理论和酷儿政治陷入了一种观点,即把身份本身当作统治的基点,将对它的颠覆视为反身份政治的中心;政治成了一种文化的、文本的和没有主体的东西。解构策略对于那些非常具体的充满暴力的制度形式保持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而对于这种形式的最合乎逻辑的回应,恰恰应当是在一种特殊的集体身份之中,通过这种特殊的集体身份来抵制它。(如在法律这样的正规化制度,仍然在制造并强化同性恋和异性恋的区分,男性和女性的区分,并且常常使用强大的生理与心理暴力手段。它们的行动并不会停留在某个适当的程度上。在这一程度上,封闭性群体的边界既是必要的,又符合其生存策略。也就是,个体必须要凝结为一个群体才能被看见,才能形成一定的话语权,表达区别于主流群体的权利诉求。酷儿理论的两难之处恰恰体现在这里:

【它一方面主张废除集体身份,另一方面又是它的建构者。在酷儿论争中,它要求承认,废除身份在此时此地会带来政治上的损害;它同时又要求承认,强化身份从长远看会进一步增强主流文化对这一损害的支持。这就是说,应当把对身份的批判同使得集体身份成为必要和有意义的政治力量重新联系在一起,把对规范制度的批判与保持和重新制造它们虚构的意义类别重新联系在一起。】

而处理上述两难问题的最佳办法,就是从理论上认可上述矛盾和辩证法的存在。

#酷儿理论 #读书笔记 #书评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说一个现象,我发现有些同性恋不喜欢用“同性恋”这个称呼,反而是喜欢称自己为“同”“通讯录”,我觉得这部分原因还是homosexuality被建构出来的病理化在起作用。当homosexuality被德国性学研究者Krafft-Ebing在《性变态》中用于描述同性倾向时,它就被挪用为精神病理学范畴的名词。在20世纪早期性学研究中,二元的生物学模式更是将性取向以“正常”“异常”做区分。同性恋被视为生物学中的缺陷而对异性恋做低级效仿,这也是为何哪怕“同性恋”已经去病化了,很多人还是不喜欢以“同性恋”自称。

而从酷儿理论的角度来看,正如资产阶级主张阶级的不平等及其规则是自然的那样,其社会身份是顺直男也不会对男性统治、规范化的异性恋社会秩序质疑。他们自己创造的社会科学也有助于这一制度的形成,这一制度的中心就是异性恋/同性恋的两分和社会的异性恋化。而这套“规范”的性不可能在没有“违反规范”的性的情况下存在。也就是说,规范是非规范来定义的。我想这也是为何顺直男总是不喜欢去讨论“异性恋”这个范畴,因为他们把异性恋默认为了一种每一个人的出厂设置,于是不自觉的维系了异性恋霸权。

#酷儿理论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酷兒理論,常看常新~
5.「 酷儿理论自觉地跨越了各种类型的尊卑顺序,它的中心逻辑是解构两分结构,即对性身份或性欲的非此即彼的划分。」
6. 「酷儿理论和酷儿政治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性文化,它是性的、性感的,又是颇具颠覆性的,它不仅要颠覆异性恋霸权,而且要颠覆以往的同性恋正统观念。」
7. 「酷儿政治建立了一种政治的联盟,它包括双性恋者、易性者、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以及一切拒绝占统治地位的生理性别、社会性别和性体制的人。」
8. 「酷儿理论是一种具有强大革命性的理论,它的终极目标是创造新的人际关系格局,创造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它的做法是向所有的传统价值挑战。」

#sex #QueerTheory #性 #性學 #李银河 #性学入门 #酷儿理论 #酷儿

Last updated 3 years ago

酷兒理論,常看常新~
1.「“酷儿”这一概念...包括了所有在性倾向方面与主流文化和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规范或性规范不符的人。」
2. 「“酷儿”意味着对抗——既反对同性恋的同化,也反对异性恋的压迫。“酷儿”包容了所有被权力边缘化的人们。」
3. 「...把自己定义为“酷儿”,就是为了向所有的常态挑战,其批判锋芒直指异性恋霸权。」
4. 「异性乱伦禁忌所禁止的是欲望的对象,而同性恋禁忌禁止的是欲望本身。......通过铲除异性恋以外的一切欲望,扼杀掉一切其他选择的可能性,异性恋霸权社会建构了一种性欲与性感的主体。」

#sex #QueerTheory #性 #性學 #李银河 #性学入门 #酷儿理论 #酷儿

Last updated 3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