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園看展
途經波爾多時,忍不住又繞去柯布住宅群看了一眼。
這個住宅群,幾年前已經細細觀看過,特意報名室內參觀,導遊導覽。其時拍了不少照片,但似乎後來沒整理,甚至不知存到哪個硬盤…
今次來,導遊仍在導覽,一小團人在等著。仍有人居住的宅樓,應該比之前少了些,仍有些在出售。不過,能繼續住的,該都是「忠粉」,一來真的「極樸」,也可以說「極陋」,以這個價位,不太符合通常人追求的奢侈寬敞,二來建造體本身問題多多,圖2可見一斑…以至於一二棟多年荒廢的,不知誰人(或萬聖節)放了個骷髏人偶,就一直放著,竟有點相配,即excentrique精神是也(可理解為叛逆搞怪?)……
Caillebotte的巴黎屋頂雪景,每次經過這畫,都會駐足好久。巴黎屋頂百看不厭,雪景百看不厭,二者疊加,千萬遍不厭。
意外發現一幅雷諾阿《香蕉田》,特別喜歡——南亞異國風情的調子居然出自雷諾阿畫筆下。
1-3: Gustave #Caillebotte(1848-1894)
4: #雷諾阿 #Renoir
#長園看展 #奧賽藏品 #caillebotte #雷諾阿 #renoir
野口勇(Isamu #Noguchi,1904—1988)
前邊兩個筆記,皆提及野口勇與現代舞藝術家們的合作,延續現代舞相關,記錄該展我最為之心儀的作品之一,《蛛裙與蛇Spider Dress and Serpent, 1946》,既是雕塑,亦為舞蹈道具。
野口勇於巴黎求學之後,曾到亞洲探尋「遠古精神」,不知其有否見過戰國時期鎮墓獸(圖4,圖源網絡)及金步搖(3 ,圖源網絡)之類古物,當然這些大部分為新近出土,然而,當我一眼見到野口勇這件作品,腦中重疊的影像是一座蓬生鹿角青銅器,我以為曾經存於某個相冊,如今翻遍卻翻不出來確切的那個影像…有點不可思議,難道我偏歪融合了鎮墓獸和金步搖的意象?
《蛛裙與蛇》,野口勇為舞蹈家Martha Graham一齣現代舞《Cave of the Heart》特意定製的舞具(圖補在回覆裏,© The Isamu Noguchi Foundation and Garden Museum / ADAGP)。雖然題目指向蜘蛛與蛇,然而實物質感,尤其展設打光,銅質螢光,優雅纖細向上延生的弧綫,令我無法擺脫鹿角在中國遠古呈現的意象。
野口勇(Isamu #Noguchi,1904—1988)
前邊兩個筆記,皆提及野口勇與現代舞藝術家們的合作,延續現代舞相關,記錄該展我最為之心儀的作品之一,《蛛裙與蛇Spider Dress and Serpent, 1946》,既是雕塑,亦為舞蹈道具。
野口勇於巴黎求學之後,曾到亞洲探尋「遠古精神」,不知其有否見過戰國時期鎮墓獸(圖4,圖源網絡)及金步搖(3 ,圖源網絡)之類古物,當然這些大部分為新近出土,然而,當我一眼見到野口勇這件作品,腦中重疊的影像是一座蓬生鹿角青銅器,我以為曾經存於某個相冊,如今翻遍卻翻不出來確切的那個影像…有點不可思議,難道我偏歪融合了鎮墓獸和金步搖的意象?
《蛛裙與蛇》,野口勇為舞蹈家Martha Graham一齣現代舞《Cave of the Heart》特意定製的舞具(圖7、8、9,© The Isamu Noguchi Foundation and Garden Museum / ADAGP)。雖然題目指向蜘蛛與蛇,然而實物質感,尤其展設打光,銅質螢光,優雅纖細向上延生的弧綫,令我無法擺脫鹿角在中國遠古呈現的意象。
野口勇(Isamu #Noguchi,1904—1988)
【其實不算第一則筆記,但先前那則想補充一些所感,未寫完,稍後再傳:)】
本來對小展沒多大期待,畢竟不像美國日本更像野口勇大本營,想來重要作品不會多。真正看下來,卻也有不少驚喜。
自然,作為多產又商業化較高的藝術家之一,不能期待其件件作品抵達心目高度。所以展品就挑著記錄。
這一件,算是野口勇頗為出名的作品,名字起得悠遠,Miss Expanding Universe,「膨脹宇宙」小姐…
現場掛得特別高,看不得真切。剛好底下幾件展品讓我格外著迷,多虧D提醒,仰頭纔看到……聯想的卻是多雷(Gustave Doré,1832–1883)版畫《失樂園》中墜落的天使,哪會是展開宇宙的少女?
幾年後野口勇以此為原型,為現代舞先行舞者Ruth Page (1899-1991)設計了舞服,有束腰(圖4,自網絡)、不束腰兩種。我更喜愛不束腰的,及其編舞:https://youtu.be/MR4JOBOVUfw
#長園看展
Beauvais美術舘小展中,這幅畫令我對作者,法國畫家Georges Leroux (1877 -1957)產生很大興趣。樹,山,雲,花,都畫得非常肉感。
故事是,達芙妮在阿波羅追求下變成月桂樹的著名希臘神話。
#長園看展
匆匆路過Beauvais,最喜歡的大禮堂閉而不入,正在翻修(永遠在翻修…),轉而繞一小圈旁邊美術舘。雖小,佈展仍是有小驚喜,有個櫥壁兩邊通透玻璃,放置一頂冠帽,可兩邊觀看,隔過玻璃又可對望兩邊展室場景(太匆忙沒拍照)。
另一拱頂圓室燈光亦用了小心思,完全改變視覺幾何觀感,何謂盡失拱頂初衷風貌,然而,若為過於平庸之物,偶爾翻翻新意思又何妨呢。
#長園看展
剛剛舊了的這一年七月,我系列紀錄過奧賽美術舘Aristide Maillol (1861-1944)回顧展:https://alive.bar/web/@changyuanhuashi/108730600336317055
然而漏記一幅亦十分喜歡的油畫作品,海邊一家石屋,石牆砌法,讓我想起中國閩區的「出磚入石」。4為網絡圖片。
#長園看展 (9)畢加索美術舘。
前邊記錄過畢加索畫女兒瑪雅,我最喜歡的那一幅(https://alive.bar/web/@changyuanhuashi/108754219515196303
繼續存另外的一些,各種手法探索,對比。
最後一張是1983年在H港展覽時的同展畫冊。
#長園看展 (8)畢加索美術舘。
繼續幾張畢加索「立體」人物作品。
前情對比:https://alive.bar/web/@changyuanhuashi/109134973911848605
#長園看展
(4)蓬皮杜1920年代德國特展。
奧地利建築師Franz Schuster (1892–1972)設計的一張椅子。
十分端莊質樸卻優雅,緣於材質的強烈對比,厚實沉色木構,藤編似的接觸面顯得纖弱又韌勁,透明度極大,帶微微銀質熒光,明顯不是藤材,不由狐疑什麽質地。
看了展覽說明,纔明白是羊皮紙,羊皮紙不是紙,是羊皮或小牛皮,古時寫手抄本的「紙」。圖3為1568年德國版畫呈現的羊皮紙製作。
羊皮紙編織的網,觸感是怎樣的呢?多想手摸一下,坐一下,會溫柔又堅韌地兜住我吧?可是,是展覽品,不能觸摸啊。只好遺憾眨眨眼🥹
德展(3):https://alive.bar/web/@changyuanhuashi/109095073167956758
#長園看展 (7)畢加索美術舘。
畢加索那些「立體」作品,與美洲古文明的「雙面」陶件對照看,非常有意思,二者根源不同,卻有點殊途同歸之感。另外與「三臉同頭」雕像亦不同。
2:瑪雅文化。公元前900-600年(可能600-300);
3:墨西哥谷Tlatilco文化。公元前1200–900年;
4:西班牙12世紀教堂裝飾柱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