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園花事 · @changyuanhuashi
904 followers · 806 posts · Server alive.bar


【因豆瓣舊日記被鎖,只好再搬過來。遺憾這裏存放圖片真不容易…】

魏爾倫《詩的藝術》
Paul Verlaine《Art poétique》 初譯(14/11/2020,圖2)+ 二稿(19/12/2022,圖1)

這首詩,魏爾倫論及自己對詩藝的看法:對音感的重視,對語意模糊(méprise/誤會)的提攜,對過度押韻的警惕,對雄辯的反感。

實在難譯的一首詩,仍有幾處不甚滿意。待什麽時候晾得夠涼,再修修看吧。

原文理解上的一些疑難,我在後邊稍作講解。另外也附上網絡搜來的兩個譯本(圖3),供大家參考。【19/12/2022據葉汝璉先生手譯稿(圖4),補充分析一疑難點2.b】

1.「音感」,常用譯法「音樂感」,但我認為文字上的音樂感,並不能完全對應「音樂」,需要一個更寬泛的範圍,譬如有時一個單字單音的音感,對文字也是重要的,卻不一定構成嚴格意義上的「音樂」。因此,不論意義層面或語感節奏層面,均促使我將音樂感縮為音感,卻擴大,或模糊了界綫。

2.a「奇數音節」,法語傳統詩的一種體例,略複雜,大致為每個詩句以音節數量為奇數算計。相對偶數音節,魏爾倫認為奇數體例較為簡潔,節奏更適宜。【葉汝璉先生譯為「音步」,很欣賞,很美的詞。惟覺得詞義不夠暢盡,所以自譯稿中沒有沿用。】

2.b 第一節中的l’air,葉先生理解為歌曲旋律,很有討論意義。

air在法文中首義為空氣,意指歌曲旋律時一般為日常場合,更加正經時往往用另一個詞mélodie。可是魏爾倫會不會使用了隱喻雙關,air既指空氣又指旋律呢?

有這個…隱約可能。隱約,是因為前邊soluble一詞,對應中文「可溶的」之意,而中文動詞「可溶/可融/融入」常常借喻一些抽象思維,相對法文詞soluble,已經是一種極大的溢出。亦即,soluble強調溶入圍繞自身的事物,邏輯上無法與「歌曲」一詞搭配…然而,魏爾倫於上下文都在談音樂樂感,是否正如其所言,要設置一些雙關誤解呢?

不過,明面上的譯詞選擇,還是更傾向於法語的慣義理解吧。亦正是明面上的理解,方令暗喻存在。

初步對照一些英德文譯本,皆是這個選擇,air都理解為空氣。

英文版:aestheticrealism.net/poems/art

德文版1: luxautumnalis.de/paul-verlaine

德文版2: christophschmitzscholemann.de/

3. 某些特定詞,像Nuance/微妙, Couleur/顏色, Rime/用韻等,原文以大寫開頭,我根據中文詞義表達需要,加上引號「」。但有一些詞義足夠清晰,則不加。沒有強制統一。

4. Nuance十分難譯,我最後選擇了「微妙」,而非「色調」,原因在於,私以為,魏爾倫要強調的是各種深淺微妙差異之灰度,所以他說明不是「顏色」。而「色調」一詞不足以體現或強調這方面意義,所以,暫以「微妙」之色勉強上陣。

5.「une âme en allée vers...」是容易理解錯誤的一處:首先,allée不作「小路小徑」解,而是動詞en aller/離開、走開。並且,這個動詞的主人是âme/靈魂,而非ton vers或 la chose,亦即,並非你的詩句走/飛向某某,而是靈魂走向某某。另兩個譯本在這裏都理解偏了。同理,下一節的matin/早晨,亦然。

6. va fleurant,「ant」詞尾此處表達「將要不斷地」之意,姑且以「漸漸」對應。

7. 最後一詞littérature同樣關鍵,其前Et tout的表達方式,表明整個句子為貶義。前邊有句Et tout cet ail de basse cuisine ! 即同。因此,littérature該取其貶義,非「文學」意,而指漂亮話、空話、表面文章。

音感好的詩,能唱的,就想到Léo Ferré編唱的一系列,除了魏爾倫,還有蘭波、中世紀詩歌的重編等。Léo Ferré演繹的魏爾倫這首《詩的藝術》,想讓大家明白歌詞,即轉作翻譯,重新拾些推敲樂趣。【下一條嘟就轉他這首歌吧。】

發在豆上的相關廣播:douban.com/people/1936720/stat

#長園譯譯 #長園種詩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長園花事 · @changyuanhuashi
905 followers · 808 posts · Server alive.bar


【因豆瓣舊日記被鎖,只好再搬過來。遺憾這裏存放圖片真不容易…】

魏爾倫《詩的藝術》
Paul Verlaine《Art poétique》 初譯(14/11/2020,圖2)+ 二稿(19/12/2022,圖1)

這首詩,魏爾倫論及自己對詩藝的看法:對音感的重視,對語意模糊(méprise/誤會)的提攜,對過度押韻的警惕,對雄辯的反感。

實在難譯的一首詩,仍有幾處不甚滿意。待什麽時候晾得夠涼,再修修看吧。

原文理解上的一些疑難,我在後邊稍作講解。另外也附上網絡搜來的兩個譯本(圖3),供大家參考。【19/12/2022據葉汝璉先生手譯稿(圖4),補充分析一疑難點2.b】

1.「音感」,常用譯法「音樂感」,但我認為文字上的音樂感,並不能完全對應「音樂」,需要一個更寬泛的範圍,譬如有時一個單字單音的音感,對文字也是重要的,卻不一定構成嚴格意義上的「音樂」。因此,不論意義層面或語感節奏層面,均促使我將音樂感縮為音感,卻擴大,或模糊了界綫。

2.a「奇數音節」,法語傳統詩的一種體例,略複雜,大致為每個詩句以音節數量為奇數算計。相對偶數音節,魏爾倫認為奇數體例較為簡潔,節奏更適宜。【葉汝璉先生譯為「音步」,很欣賞,很美的詞。惟覺得詞義不夠暢盡,所以自譯稿中沒有沿用。】

2.b 第一節中的l’air,葉先生理解為歌曲旋律,很有討論意義。

air在法文中首義為空氣,意指歌曲旋律時一般為日常場合,更加正經時往往用另一個詞mélodie。可是魏爾倫會不會使用了隱喻雙關,air既指空氣又指旋律呢?

有這個…隱約可能。隱約,是因為前邊soluble一詞,對應中文「可溶的」之意,而中文動詞「可溶/可融/融入」常常借喻一些抽象思維,相對法文詞soluble,已經是一種極大的溢出。亦即,soluble強調溶入圍繞自身的事物,邏輯上無法與「歌曲」一詞搭配…然而,魏爾倫於上下文都在談音樂樂感,是否正如其所言,要設置一些雙關誤解呢?

不過,明面上的譯詞選擇,還是更傾向於法語的慣義理解吧。亦正是明面上的理解,方令暗喻存在。

初步對照一些英德文譯本,皆是這個選擇,air都理解為空氣。

英文版:aestheticrealism.net/poems/art

德文版1: luxautumnalis.de/paul-verlaine

德文版2: christophschmitzscholemann.de/

3. 某些特定詞,像Nuance/微妙, Couleur/顏色, Rime/用韻等,原文以大寫開頭,我根據中文詞義表達需要,加上引號「」。但有一些詞義足夠清晰,則不加。沒有強制統一。

4. Nuance十分難譯,我最後選擇了「微妙」,而非「色調」,原因在於,私以為,魏爾倫要強調的是各種深淺微妙差異之灰度,所以他說明不是「顏色」。而「色調」一詞不足以體現或強調這方面意義,所以,暫以「微妙」之色勉強上陣。

5.「une âme en allée vers...」是容易理解錯誤的一處:首先,allée不作「小路小徑」解,而是動詞en aller/離開、走開。並且,這個動詞的主人是âme/靈魂,而非ton vers或 la chose,亦即,並非你的詩句走/飛向某某,而是靈魂走向某某。另兩個譯本在這裏都理解偏了。同理,下一節的matin/早晨,亦然。

6. va fleurant,「ant」詞尾此處表達「將要不斷地」之意,姑且以「漸漸」對應。

7. 最後一詞littérature同樣關鍵,其前Et tout的表達方式,表明整個句子為貶義。前邊有句Et tout cet ail de basse cuisine ! 即同。因此,littérature該取其貶義,非「文學」意,而指漂亮話、空話、表面文章。

音感好的詩,能唱的,就想到Léo Ferré編唱的一系列,除了魏爾倫,還有蘭波、中世紀詩歌的重編等。Léo Ferré演繹的魏爾倫這首《詩的藝術》,想讓大家明白歌詞,即轉作翻譯,重新拾些推敲樂趣。【下一條嘟就轉他這首歌吧。】

發在豆上的相關廣播:douban.com/people/1936720/stat

#長園譯譯 #長園種詩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長園花事 · @changyuanhuashi
902 followers · 770 posts · Server alive.bar

印度詩人(Rabindranath ,1861-1941)《流螢集Fireflies》一短則,偶見甚喜,試譯如下:

179 兩岸之間between the shores
(長園初譯)
你我兩岸之間
有一片喧嘩汪洋,兀自洶湧的我,
我渴望跨越。

[圖中為王欽剛譯本]

#長園譯譯 #長園種詩 #泰戈爾 #Tagore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長園花事 · @changyuanhuashi
890 followers · 754 posts · Server alive.bar

印度詩人(Rabindranath ,1861-1941)《流螢集Fireflies》一短則,偶見甚喜,試譯如下:

179 兩岸之間between the shores
(長園初譯)
你我兩岸之間
有一片喧嘩汪洋,
是我這邊兀自洶湧,
我渴望跨越。

[圖中為王欽剛譯本]

#長園譯譯 #長園種詩 #泰戈爾 #Tagore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長園花事 · @changyuanhuashi
902 followers · 770 posts · Server alive.bar


豆友摘錄奧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一首短詩,甚喜歡,試譯一版:
May I, composed like them
Of Eros and of dust,
Beleaguered by the same
Negation and despair,
Show an affirming flame.
(長園暫譯)
願我,同他們一樣的我
由愛慾之神和塵做成,
陷於一樣的
否定與絕望,
願能獻上一簇堅定的焰火。

#長園譯譯 #長園種詩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長園花事 · @changyuanhuashi
902 followers · 770 posts · Server alive.bar

狄金森這首詩題《Between the form of Life and Life》,Life本可有二種理解:生命,或生活。

但此處根據詩下文,我更傾向於理解為「生活」,生活的形狀、生活方式,是我們可以捏拿塑造的,我們要拿到唇邊來喝,而不是拿個所謂的「生活」供起來好好保存在酒壺裏。若果意為「生命」,在理解邏輯上講不通。且通常生命與死亡相對,此處並無任何延伸。

詩人後一輩的維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亦發展了一個哲學概念Form of life/Lebensform,日文翻譯為「生活形式(せいかつけいしき)」。

且以目前理解,初譯一稿(圖1);圖2為葦歡翻譯版本。

#長園譯譯 #長園種詩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長園花事 · @changyuanhuashi
902 followers · 770 posts · Server alive.bar
長園花事 · @changyuanhuashi
902 followers · 770 posts · Server alive.bar

【豆友考古收藏這篇日記,那麽順手轉存過來】
《蘭波〈彩畫集〉最後一段》

緣起豆友們討論王道乾翻譯的蘭波,《彩畫集》最後一首詩最後一段(圖1),即好奇找來原文細讀,分析一下:

法國學界對蘭波的詩已然充分發掘細究,網上也容易找到各種詮釋,譬如這裏:rimbaudexplique.free.fr/illumi

第一句,王道乾的理解十分準確;有的版本特意譯出過去時態,譬如譯成「愛過」,反而錯解。

Il nous a connus tous et nous a tous aimés,所用時態是passé composé「複合過去時」,雖然該時態大部分講述已完成狀態,但某些情況下表示該狀態仍然延續,例如維基上(fr.m.wikipedia.org/wiki/Passé_ toujours aimé ce genre de film.(我一直喜歡這類電影)。出於同樣原因,我在這首詩的翻譯中(一首情詩,我說給你聽),沒將「說」的動詞譯為「說過」。

至於「tous」一詞,在該句中兩回位置調換,於句意沒有影響,更多為了音律上跳躍感,避免重複。但這在中文裏,難以復現,恰恰相反,中文句子的重複,卻產生一種強調的音律感。所以,王譯此句甚好。

但是,接下來的長句,謂語主幹一拆為二,分隔太遠,大部分譯本抓不住旨要。若將句子主幹抽出來,即:sachons…le héler et le voir, et le renvoyer…所以,其實整個句子是祈使句,意思是「我們要呼喊他、要看見他、再放回他…」,這個他,當然是「守護神」。

潛在意思指,守護神本來是我們看不到的,所以要把他喚出來,要看到他,又讓他離開,然後追隨他…等等之類。此一英譯版較為清晰:「May we know,[…]how to hail him and see him, and to send him away…」(圖3)

因此,句首sachons僅僅譯作通常的「要知道」,意義是不夠明確的,連起後邊的一起讀,即很明顯:「要知道,…要拳起手來叫他,喊他,看他,再送走他…」

雖然王譯在此處有所迷失,但一些詞的細節上,看得出他極盡還原所有意象的努力。譬如,héler這個動詞,儘管是呼喚呼喊,卻是雙手圍在嘴上形成喇叭狀呼喊,這個很難找到簡單一個中文詞來對應。

又如,de regards en regards,王譯為「從這些方位視角到另一些視角方位」,應該是參照了法文研究對此句的詮釋,因此盡力在翻譯中呈現出來。然而,我認為這個尺度有點過了。畢竟,一個詞也相當於一個容器,regard裝得下「視覺方位」,同時亦裝納了其它含義,我們需要找到的是「容積」差不多的詞,而不是縮窄了的另一個容器。況且,此處regard第一要義更多是用眼睛去尋找。就算「視覺方位」是抽象意義上最貼切的詮釋,一旦錨定詮釋,圍繞regard(看/目光/視綫)本身的其它「詞氛」,隨之彌散殆盡。這對「詩」是一種極大損耗。

另一層,「de cap en cap」、「de regards en regards」,「de...à」這些對仗,均構成排比律動,這一點對詩體翻譯也非常重要。

在此試草譯一稿:

「他認得我們每一個,愛我們每一個。我們要,在這冬夜,從海角到海角,從洶湧極地到城堡,從人潮到海邊,從視綫到視綫,力氣情感縱耗盡,我們也要放聲喊他,看到他,又放回他,在海潮之下雪原之上,追隨其所見,其呼吸,其肉身,其命。」

手稿中(圖4),蘭波在son jour後邊標了個逗號,說明本來還有後續,可是他裁掉了,詩戛然而止。止得恰好處。

#長園譯譯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長園花事 · @changyuanhuashi
902 followers · 770 posts · Server alive.bar

上條譯譯查找法國詩人René Char那個句子時,碰到一個專收名句「段子」的網站,順藤摸瓜可以看到一些有意思的句子,譬如,波蘭詩人Stanisław Jerzy Lec(1909-1966)這句,大意如下
[句子結構有所改動,相對法文版而言]:

【什麽時候談論天氣好壞有意義呢?當地球末日出現第一批前兆時。】

這這,照看今天各種地球環境潛在危機,似乎很有點預言的樣子呢……

#長園譯譯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

長園花事 · @changyuanhuashi
902 followers · 770 posts · Server alive.bar

偶然讀到法國詩人亨內·夏爾(René Char,1907-1988)這句話,心有戚戚,順手譯過來:「風雨天要做個大人,晴天要做個小孩。」

另一位作家Francis Blanche(1921- 1974)也說過類似的話:Il faut de temps en temps se conduire comme des enfants : ça n'empêche pas de vieillir.「偶爾要做個小孩,反正這不妨礙變老。」 :0240:

#長園譯譯

Last updated 2 years 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