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誌社 每周深度報道】
有條件釋放|病人自白:憂自願入院變失醫療自主 醫、患、學者想什麼?
醫務衞生局檢討「有條件釋放」機制,考慮若發現自願入院病人,有暴力行為或刑事暴力傾向,可改為強制羈留,令「有條件釋放」機制,適用於他們。
躁鬱症患者 Ray(化名)看到這新聞後,即決定不會再自願入公立醫院。他因一次出現藥物嚴重副作用,要求轉藥遇多番阻礙,自此令他很重視醫療上的選擇權。他對醫衞局的建議感愕然,怕再發病時,若入院接受治療,會被施加有條件釋放令,或會被要求服用未必適合自己的藥物。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大學臨床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講座教授陳友凱認為 Ray 無需過分憂慮,因他具病識感,會主動求醫、願意服藥,就算將來已更新的機制,被施加「有條件釋放令」的機會都相當低。
他解釋,前線醫生考慮病人應否被施加「有條件釋放令」時,除考慮病人曾否作出刑事暴力病歷記錄的暴力行為,也會考慮病人的病情,及病人有否病識感,會否願意自行服藥;如病人有病識感,很低機會需施加「有條件釋放令」。
他認為,現時討論的細節,避開了討論更重要的問題:「現時精神科整體不夠人力,你突然告訴我,持令的病人時間看得很足夠。我不會相信你,你就拿出一些實質數據,看看醫生可用多少時間看一個持令的病人。」
If I tell you, I have to kill you!
不足三年撥款130億 166字交代開支
報導:#集誌社
https://linktr.ee/the_collectivehk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10日)向立法會提交維護國家安全開支專門款項報告,報告如 2021 年和 2022 年度報告一樣,僅以三頁紙及十多段落交代專項。
報告指特區政府在2020 年 12 月撥出 80 億元專門款項,到 2023 年 3 月再增撥款 50 億元,即累計不足三年已撥款 130 億元;根據《國安法》,有關撥款不涉駐港國安公署經費。
報告指根據國安法第 14 條,特區國安委工作不受任何機構、組織或個人干涉,工作信息不予公開,故不會進一步披露專項使用細節。
圖書下架|康文署設渠道 供市民「舉報」館藏 署方:可能會先下架
公共圖書館近月將多本政治學者、具政黨背景人士,或與「六四」、「佔中」相關書藉下架。康文署今( 6 日)再推出新的「收集圖書館館藏意見」渠道,容許市民透過實體或網上表格,「匿名舉報」危國安的內容。
康文署公布,指新的「收集圖書館館藏意見」渠道,讓市民更容易及方便向圖書館館藏提出意見,保障館藏沒有意識不良,如渲染暴力、色情及粗鄙內容,及不會違反香港法律或危害國家安全。康文署指,巿民若懷疑館藏內容違法或意識不良,可透過預設表格或電郵「發表意見」。
根據表格內容,市民需提交有關館藏的資料,包括作品名稱、作者、出版社,市民認為該館藏不適合的原因,並要市民列出相關頁數、文字段落等,但無需市民填寫任何個人資料。有關表格列出,香港公共圖書館不會透過網上或書面表格收集市民的個人資料。
康文署指,公共圖書館會就表格上的資料作跟進,可能首先將該館藏下架,及重新審視內容,但不會就每項意見作出回覆。表格列明,提供資料的渠道是不設回覆。
民主黨主席羅健熙認為有關措施沒必要,擔心康文署職員會「有殺錯無放過」,令圖書下架情況會變本加厲,不利知識及資訊流通。
《#集誌社》今年 5 月曾報道,康文署 2020 年 5 月至今年 5 月的三個年度,政府共將 255 本中文電子書下架,當中 100 本電子書(39.2%)涉中港台政治,或由「敏感人物」撰寫。
重温有關報道全文:
https://shorturl.at/ehsY8
Crazy & ridiculous
[ 九龍清真寺首次升五星旗 少數族裔學生中式步操、普通話喊指令 ]
今年是香港回歸 26 周年,位於尖沙咀的九龍清真寺,今日(28日)舉行升旗禮,這也是歷年來,香港的清真寺首次舉辦升國旗儀式,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出席觀禮及致辭,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陳澤濤亦到場。升旗禮由少年警訊的回教徒學生擔任旗手,旗手亦發出普通話指令,如「向左轉」、「向右轉」、「起步走」。主辦方強調,活動為自發舉行,並無收到政府指示。
升旗禮由香港回教信託基金總會主辦,早上 11時 30分舉行,埃及、巴基斯坦、卡塔爾駐港總領事館人員、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陳澤濤亦到場。典禮完結後,主辦方及嘉賓致辭,九龍清真封暨伊斯蘭中心,向警方代表送出感謝狀。
基金總會主席沙意向《集誌社》說,對於回歸後首次舉辦升旗禮感高興,強調活動並非收到政府指示(no order)。他指,不知道其他國家有否在清真寺升掛國旗,被問到在清真寺升五星旗,會否令部分回教徒感到與宗教有衝突或不尊重,他指不認同,亦無法阻止別人有這些想法,但自己則支持這個活動。翻查資料,沙意在 2021 年 9 月自動當選為選舉委員會宗教界選委。
《蘋果》停刊兩年,他們失去了自由多少天?
今天是《#蘋果日報》停刊兩年。《蘋果》於 2021年 6 月 23 日宣布停刊,24 日出版最後的《蘋果日報》,頭版標題為「港人雨中痛別 我哋撐蘋果」,印刷量破記錄達 100萬份。
回顧《蘋果》高層被捕經過,首先是壹傳創辦人黎智英,在 2020 年 2 月,被警方以「參與未經批准集會」拘捕,其後獲准保釋;8月,黎被指涉嫌違反《#國安法》及串謀欺詐罪等被捕;同年 12 月初,黎被起訴欺詐和「勾結外國勢力」罪,他一度獲高等法院批出保釋、但在政府上訴後遭終審法院撤銷保釋,之後被還押。2021 年 4 、5 月,黎因 8.18、8.31 和10.1 「未經批准集結案」被判監共 20 個月。
2021 年 6 月 17日,《蘋果日報》宣佈停刊前一周,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營運總裁周達權、《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總編輯羅偉光、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等五人,被指涉嫌違反國安法「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被捕。同日,約 500 名機動部隊等警員,持法庭手令、進入壹傳媒大樓搜查報館。 周達權、陳沛敏、張志偉獲保釋;張劍虹、羅偉光被還押。
6 月 23 日,筆名李平的《蘋果日報》主筆楊清奇,被指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被捕。同日,《蘋果》決定停刊。
6 月 27 日,筆名盧峯的《蘋果日報》前主筆、英文版執行總編輯馮偉光,被指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在機場被捕,其後獲准保釋。7月 21日,前《蘋果日報》執行總編輯林文宗被捕,前副社長陳沛敏、前主筆盧峯被警方撤銷保釋還押。
屈指一算,黎智英已失去自由925天。張劍虹、羅偉光已失自由736天,陳沛敏、林文宗、馮偉光、李平已失自由 702天。他們分別被控涉嫌「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串謀刊印、發布、出售、要約出售、分發、展示或複製煽動刊物」等罪。而黎智英再有其他的國安法控罪。
612 四周年|楊子俊的獄中觀察
二月中的一個清早,楊子俊步出赤柱監獄,第一件事,是在附近找東西吃。吃了半年「監倉飯」,出獄第一餐是在西餐廳吃全日早餐,「唔係啲好fancy嘅嘢,但係因為有炒蛋、煙肉,即係監倉入面食唔到嘅嘢,所以我自己好開心。」
半年監倉生活,無論是一日三餐的餐單、工作、放風活動,都周而復始的重複。楊子俊想像自己化身監獄觀察員,以較抽離的角度,觀察裡面的人和事。他說驚喜發現,囚友看新聞、對時事的了解,比牆外的人還要多;每天四小時在印刷工場工作,接觸印刷機器令他大開眼界;以至因犯事被囚於「水記」(水飯房),每日僅有 15 分鐘在「籠內」走動放風…凡此種種,他統統以「見識」、「體驗」、「奇特經歷」來形容,指令他見識到社會的另一面。他堅持以令壞事變好事的心態來看待一切,「如果抱住傷痛,覺得自己蝕左,是受害者,會令自己好down。唔應該咁做。」
#六四 34|從「放下包袱」到「依法處理」 重温歷任特首如何回應六四
1999年10 月,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被問及是否曾勸民主黨「忘記六四的包袱」,他當時回應說,曾跟民主黨說過:「現時是放下六四包袱的時候,因為這樣我們可以大家更努力為香港建設及為國家建設,一起去努力。我並沒有說過或要求過『如果你們在六四不遊行就可去北京』。我祇是鼓勵他們一起多做一些有建設性的事。」他當時並強調,香港享有的集會自由、遊行自由、言論自由,沒有改變。
2009年是六四 20周年,當年五月,時任特首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大會,被吳靄儀議員問及:「20年前,你是一位普通政務官時, 你尚且為六四民運動容,今天,你可否清清楚楚告訴市民,你是支持平反六四呢?」曾蔭權當時回應說:「國家在各方面的發展都得到驕人的成就,亦為香港帶來了經濟繁榮,我相信香港人對國家發展會作出客觀的評價。」他被議員追問時,再回應說:「我的意見代表了香港人整體的意見,他們的意見亦會影響我的意見。剛才我所說的,是我感覺到香港人對現時體制的看法,這亦是我現時的看法。」結果被議員梁國雄批評是「強姦民意」。
2012 年 6 月 2 日,梁振英以候任特首身分見傳媒,被問及兩天後會否到燭光晚會,及應否平反六四?梁振英當時回答說:「這個問題,我過去講了很多,我沒有新的補充。」翻查資料,他在 1989年6月5日,曾以個人名義登廣告表示:「深切哀悼所有壯烈成仁的北京愛國同胞;強烈譴責中共當權者血腥屠殺中國人民;向文𣾀報全體員工致崇高敬意」。
2019年是六四30周年,當年的6月4日,時任特首林鄭月娥,被問及是否支持平反六四,她當時回應說,「今天的日子,很多人都有一個回憶。從特區政府來說,這彰顯了香港是一個非常自由的地方。我們尊重市民表達、言論的自由、集會的自由,這亦是受到《基本法》的保障。我希望在今日如果有任何公眾集會活動,也是在一個安靜、有秩序的情況之下進行。」那一年的六四燭光集會,大會(現已解散的支聯會)公布有 18 萬人參與。
今年是六四 34 周年,對於六四,現任行政長官李家超被記者問及,「如果有市民到維園點蠟燭,會否驅趕?」李家超回應時說: 「六四事件呢,特區政府多次強調,任何公眾活動或個人行為,都要符合香港法律。」
有記者再向李家超追問,要求他就「個人和平地在公眾地方悼念六四會否違法」,給出是或否的答案。李家超仍然無直接回應。
「騎樓 75 」導賞|購入整幢戰前唐樓贈醫保育 黃道益後人:我怎會捨得把這裡賣掉、起樓?
睇相: http://bitly.ws/FcK2
文字報道: https://bit.ly/3BLBIC5
坐落元州街 75 號、一幢 1930 年代興建的米黃色唐樓,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別名「騎樓 75 」的唐樓,由長方體騎樓柱支撐著二至四樓凸出的騎樓,外牆有四顆「五角星」圖案。這一幢唐樓,現為名中醫黃道益兒子黃天賜所創的「醫道惠民」中醫館。
「騎樓 75 」,仍保存大量傳統設計特色。樓梯沿用石扶手,梯間擺設黃道益和涼茶舖舊照;地下(閣樓)和二樓是診療室,用以接街症和替小朋友義診。診療室如醫院病房,放置幾張病床、拉上廉子,天花掛著幾盞水晶吊燈,弱弱黃光照射在前業主留下來、黃天賜不捨扔棄的民國時期椅子和櫥櫃。
黃天賜特意把三樓設計成舊物展館,展示 30 年代地契等舊物。黃天賜喜愛功夫和射箭,他原本想找個地方教年輕人射箭、冀將射箭文化傳承;正好遇上「騎樓75 」,他便把四樓變成室內射箭場,擺放兩個箭靶、十多支弓,讓有意練箭的年輕人使用。
「騎樓 75 」天台擺了數十盆栽,種了兩面針、艾草、雲香草等草藥。黃天賜站在天台中央,嗅著陣陣草藥香,從左到右眺望,四周被唐樓環抱,微笑感嘆:「你看,我怎會捨得把這裡賣掉、起樓?」
下架書單|圖書館三年下架 255 本中文電子書 近四成涉政治或敏感議題、人物
政治議題、敏感人物的圖書「下架潮」,連電子書也難以幸免。《#集誌社》記者根據政府公開資料,整理過去三年,公共圖書館中文電子書的「下架書單」,發現由 2020 年 5 月至今年 5 月的三個年度,政府共將 255 本中文電子書下架,當中 100 本電子書(39.2%)涉中港台政治,或由「敏感人物」撰寫。
在 2021 至 2022 年度被下架的電子書,作者多為「八九民運」或「佔中運動」的人物,如劉曉波、王丹、戴耀廷等,書本題材主要涉及政治。 到了 2022 至 2023 年度,最新一輪下架的電子書,涉內地政治議題的書籍大增。
本地書方面,前《蘋果日報》專欄作家健吾書寫「八十後」、韓連山的「生鬼英語」、立法會前議員邵家臻寫性教育等非政治類的電子書都被下架。 此外,由學者蔡子強、安裕(《明報》前總編輯姜國元)合著的《FINEST HOUR 最壞的年代 最好的記者》、學者馬嶽的《民主十問》等電子書也「冇得留低」。有受影響作者批評下架的方法「對人不對事」。
【被捕者前路.1|入獄被踢出校 出獄重考同一大學 需歷八年完成一學位】
全文: https://bit.ly/41eXLfN
25 歲的工程系學生 Kelly (化名),每日與比自己年輕六、七歲的同學一起上課,年齡差距,令她自覺「格格不入」。談到上莊的大學生活,她大嘆:「我的下莊全都畢業了!」
Kelly 的學業,在 2019 年反修例運動被捕後「靜止」了兩年多。當時她被控「管有物品意圖摧毁或損壞財產罪」,一直被還押,罪成被判刑囚,去年已刑滿出獄。
在囚期間,她被大學踢出校。出獄後,她以文憑試成績再報聯招,重新考入同一大學、同一學系,一切從頭開始。她本在 2017 年入讀大學、原應在 2021 年畢業,保守估計,現時最快要在 2025 年底才有望畢業。
Kelly 不時會想念 18、19 歲,最初入讀大學的情景。那時她成績不俗,在校內有不少朋友,但她亦知道,現時只可以前行。她期望不被案底影響,畢業後可順利註冊成專業人士。
【高才通|兩月平均日批 140 簽證 「潤學」下留退路:不申白不申】
內地 90 後曉蓓(化名) 是北京大學畢業生,她說,公司最近開會,同事都向老闆分享,正申請香港「高才通」,請老闆幫忙簽署「赴港工作知情同意書」。「我們十個同事,四個都申請了,我也叫老闆申請一下。」曉蓓說:「我們都沒明確計劃要去香港工作,都是先把簽證拿到手再說。」
全文閱讀: https://bit.ly/3m7lorh
高才通計劃去年 12 月底推出,兩個月間,平均每日批出 140 個簽證。獲批人士中,逾半為 18 至 30 歲、近四成工作經驗不足三年。有已申請高才通的內地人接受《集誌社》訪問指,真正有意來港工作的人不多,為的更多是拿到香港身分,在內地「潤」的風氣下「留一條退路」。
作為前會員,坦白說自己也是頗為 free-rider 的一員 ......
【白領遺言|被 DQ工會 三年心路全紀錄 最後三理事:無悔、無用、心灰】
白領工會被取消登記(DQ)前兩天,最後三理事如常到工廈會址,沒有執包袱的場面,對成為第二個被 DQ 的工會,三人看得淡然,說是早料到的結局。2021 年和 2023 年,記者兩次訪問白領工會理事,記錄了他們在三年內,歷罷工失敗、公民社會解散潮、工會朋友被捕⋯⋯。親歷新工會浪潮「黑暗面」,有理事認清局限、感「工會無用」,也有理事直言「輸到貼地」。不過,三人有一個信念未變:堅持到最後一刻,不自行解散,以證「沒被恐懼打敗」。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警務處2023-24年的預算破歷年新高,達268億元,是眾紀律部隊之首,較2022-23年修訂預算增6.08%。以2023-24年度的開支預算與2018-19年度比較,海關的開支增幅最大,逾4成,其次是消防處,增加35.23%,而警務處的開支增33.96%。
翻查歷年財政預算案中的政府帳目,警務處2019-20年度實際開支較2018-19年增加18.29%後,其後連續兩年輕微下跌1.24%及0.33%,隨後再於2022-23年的修訂預算中增8.46%至253億元。
警隊2023-24年度增加的開支預算中,薪金預算由173億增至186億,另預留逾8億在機器、設備及工程,另有約2.3億撥款購置和更換特別用途車輛。不過,更換特別用途車輛撥款較2022至 23年度的修訂預算減55%,主要由於購買特別用途車輛的現金流量需求減少。
蔡玉玲與資深採主創《集誌社》 主打深度報道
曾因「元朗721襲擊」專題報道查車牌被控虛假陳述罪成的港台《鏗鏘集》前編導蔡玉玲,與資深港聞採訪主任雷子樂,宣 […]
The post 蔡玉玲與資深採主創《集誌社》 主打深度報道 appeared first on 棱角媒體.
#最新 #香港 #雷子樂 #集誌社
https://points-media.com/最新/蔡玉玲與資深採主創《集誌社》 主打深度報道/
#HongKong journalist @Baochoy launches new media outlet The Collective, with #PressFreedom in HK in free fall (from 80th to 148th last year). She vows to “monitor the rich & powerful” & “seek truth.” We wish The Collective the best. #集誌社 https://hongkongfp.com/2023/02/20/hong-kong-journalist-bao-choy-launches-new-media-outlet-amid-collapsing-press-freedom/ https://nitter.hongkongers.net/hkdc_us/status/1627501865628737543#m
值得支持!
---------------------------
蔡玉玲夥資深傳媒人雷子樂創辦網媒《#集誌社》:新聞的專業需要承傳
👉👉 https://channelchk.com/a/7464
香港人以後睇新聞又多一個選擇!新媒體《集誌社》於今日(19日)發表創刊辭,指會以專業和公正態度,在地報道香港的人和事,監察權貴、深入求真,並在資訊碎片化的新時代,承傳新聞專業。《集誌社》每周會發表深度報道、跟進公眾關心的議題及剖析時事重點,並以Podcast頻道「集誌背後」及影像等方式提供新聞內容,讀者可以經Patreon或PayPal訂閱支持。
《集誌社》由曾製作元朗721專題報道而被起訴的港台前編導蔡玉玲,和曾在《蘋果日報》、《香港01》等工作的資深傳媒人雷子樂聯合創辦,員工陣容亦包括年輕的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