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置顶作为直通车,为了自己使用方便,06/15/2022更新)
不定期更新标签:
#识花 #家庭绿植蓝图 #狄金森的花园
#狄金森试译bot #狄金森的飞鸟集
#阮籍咏怀诗bot #古诗十九首bot #梅尧臣诗选bot #豆腐团 #杜甫bot #庚社
#康德断片
#过日子 #每日食谱
#贝多芬 #布鲁克纳 #海顿 #listening
关注的标签:
#森林淆笔记
#北美后院常见鸟类
#圆滚滚观察日志
#EmpiricismAndCognitiveScience
#识花 #家庭绿植蓝图 #狄金森的花园 #狄金森试译bot #狄金森的飞鸟集 #阮籍咏怀诗bot #古诗十九首bot #梅尧臣诗选bot #豆腐团 #杜甫bot #庚社 #康德断片 #过日子 #每日食谱 #贝多芬 #布鲁克纳 #海顿 #listening #森林淆笔记 #北美后院常见鸟类 #圆滚滚观察日志 #EmpiricismAndCognitiveScience #毕肖普bot #AudenBot #GBPoembot #HousmanBot #美国诗选bot #rilke #30天推曲挑战 #古籍資源 #趣典Bot #舊詩詞彙Bot #唐宋筆記bot #梁鼓角横吹曲 #壽司團 #讀選 #陶谢bot #蒼虯閣詩隨箋
#30天推曲挑战 D30 最后一天随便发些你想发的
终于。
一切艺术都试图模仿音乐,而音乐无外乎形式与速度。在完成挑战的过程中,我认为保持形式与速度同样是重要的。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未能做得更好。但我可以说在这一个月里我不曾敷衍过一天。他人的心意是必须严肃对待的。
感谢 @Holborne 老师和 @erueruerufu 老师。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最后——
“If music be the food of love, play on.”
#30天推曲挑战 D29 一部由多位作曲家共同创作却浑然一体的作品
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已勉力坚持到倒数第二夜了,请允许我淘气——想消解这个问题。
继续与文学的类比吧。多得是,补完未尽之作 (c.f. D14),如高鹗续《红楼》;亦时有,改易前贤旧作 (c.f. D20),如鲁迅写《故事新编》;再例如,诸人依次献艺,如《柏梁台联句》;又常见,同题各自成篇,如《和贾至早朝》。至于引述(「剽取」)、质疑、模拟、戏仿,就更加多如恒河沙数了。
在Shelley眼中,所有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诗作,都只是一首无穷无尽的长诗的片段。由无数作者共同写下,但也可能只有一个作者,即大写的「祂」。在名为「古典音乐」的这条长河里,浮沉着无数旋律,有,亦可以说没有明确的归属。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那是无可比拟的,「一部由多位作曲家共同创作却浑然一体的作品」。
#30天推曲挑战 D28 一部结构短小却内涵丰富的作品
结合D15,可以想见出题者并不能正确使用「结构」这个中文词。
「一系列」而非「一部」,但Chopin's Mazurkas的确是音乐文献中不可复制的神秘存在。任何将其压缩到特定维度以便理解的企图(包括但不限于最著名的「民族音乐」迷思)都注定要遭受失败。
#30天推曲挑战 D27 一部你认为被人忽视的优秀作品
我想Second Viennese School (Schoenberg, Berg, Webern, et al.) 是个尚未获得公正评价的小团体。「无调性」「十二音序列法」太容易引发传统 v.s. 革新的争论,使人或多或少忽略了这群叛逆者即便在「经典」的评判体系下亦拥有过人的发展乐思的能力。
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1787503/
比如说,萨沙,我有十分的把握告诉您:在一切时代,Moses und Aron都有资格跻身最伟大的歌剧之列,因其心理描写的深度无可匹敌。
#30天推曲挑战 D26 一部乐器配置罕见的室内乐作品
「配置罕见」是一个欧洲中心甚至西欧中心(harp, for instance)的概念,是一个与时代密切相关的概念 (how about basso continuo?)。跳出这个预设框架后,可选的曲子简直汗牛充栋。
赵季平是国内最有实力的影视配乐家。就推一曲他应邀为马友友的「丝绸之路计划」而作的《关山月》吧:
#30天推曲挑战 D25 一部听来毫不晦涩的现代作品
一部现代作品可以有异化(不那么「古典」)的曲式和句法,但是「晦涩」只能在音乐作为文学隐喻的意义上谈。这将我们带回古老的形而上学争论:音符仅仅是音符,还是说可以寄托某种形象?「标题音乐」是一个成立的概念吗?甚至音符与感情的关系都不像表面上那样显白,不信请试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扯远了。Messiaen的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 Jesus仍然落在「标题音乐」的范畴中,然而依我之见,即便忽略文字的种种暗示,本作的旋律亦已足够丰富而直抵听觉。Messiaen平衡继承与创新的能力在20世纪可谓难能,而这一点或许尚未被充分欣赏。
#30天推曲挑战 一部色彩阴暗带来负面情绪的作品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与人类纠缠而生而死的苦难和阴郁,其巨大化与具象化的程度都是空前的。「写入琴丝,一声声更苦」。
但那并非“modern music” or Shostakovich的专利。真论能让我入耳伤情,感慨系之的,还要数王西麟的第三交响曲。
Chinesisches, allzuchinesisches! 但我并不以此为耻。
#30天推曲挑战 D22 两部不同作曲家的类似作品
Carnaval, Op. 9里有一个神秘的小片段Sphinxs,似乎只是简单的字谜游戏,谈不上任何意义,却自带一丝恐怖的光晕。Elisso Virsaladze将其比作《图画展览会》里的Cum mortuis in lingua mortua (以死者之言与死者对话),倒让我想起Allen Poe的Red Death来。Mussorsky竭力描摹了一个形象,借助它,你可以纵身一跃,跳入Schumann的抽象。
D23 一部优秀作曲家的平庸之作
Beethoven「优秀」(不,是「伟大」)在何处,而Wellingtons Sieg又平庸在何处?绝大多数人不过矮人观场,人云亦云而已。
请容我保留这一点可怜的自知之明,免于犯下傲慢之罪吧。
先补昨天的作业。今天的作业明天一起交(。
#30天推曲挑战 D21 一部听来平常乐谱炫目的作品
反复感叹自己并不「识谱」(尽管在字面意义上能阅读简谱和五线谱)太过浮泛,徒然惹人厌烦。而你我又都知道获得「正见」的唯一途径,是以创作者的身份剖入一门艺术内部。The other is verbiage (noise).
想起殷承宗提及的一则掌故。旧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试题里有这么一道:《尤金·奥涅金》的第一个音是什么音?学生们当然都记得开场那段弦乐!其实之前还有一个轻轻的低音提琴拨奏——在现场很难听见,但总谱上写得一清二楚。
重要吗?或许不。但关乎一种态度。手艺人的骄傲正在于此:就算被写下的并非总能认真严肃地被聆听到……
#30天推曲挑战 D30 随便发个啥
Hopeless Opus - Imagine Dragons
虽然梦龙是个容易被人笑话为品味庸俗的乐队,但他们的一张比较默默无闻的专辑里的一首比较默默无闻的歌里的一段solo,却让我听出了仿佛属于黄金年代的古典时期的风度。
#30天推曲挑战 D20 一部你认为优于原作的改编作品
Let's take a poll: 一个有「主见」的听众有权认为Busoni的钢琴改编更胜Bach原作(今天我们仍能听到大师本人留下的历史录音片段: https://music.douban.com/subject/4307878/ ),或者感到Liszt的钢琴改编让Beethoven的交响曲变得更加「入耳」吗 (Cyprien Katsaris et al.)?
「我没有嘲弄传统观念的爱好。1930年,在马塞多尼奥·费尔南德斯的影响下,我认为美是少数几个作家的特权;现在我知道它是公有的,在二三流作家的作品或者街谈巷议中都能偶然发现。」
「我无可奈何地怀疑伏尔泰或者莎士比亚的无限期的经久不衰,在1965年底的今天下午认为叔本华和贝克莱的作品将是永垂不朽的。」
#30天推曲挑战 D19 一部初听无趣再听惊为天人的作品
我不是聂慈石,但和Wagner先生的恩怨离合亦可以写成一篇长文。直到今天我也不敢说自己已与他完全和解,不过是学会了如何保持距离凝望那迷人到过分危险的深渊而已。
拉回正题:Parsifal,我起初想到的便是Parsifal. 「再听」这个词太轻描淡写了。我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反复聆听,才渐渐感到不再被音乐拒绝——哦,可憎的Erdgeist! “Nicht dir! Wem denn? Ich Ebenbild der Gottheit! Und nicht einmal dir! ”
Liszt和Wagner是「现代人」的最初样本。他们写下了音乐史上最虔诚最圣洁的片段。然而在落笔时,他们心中祷告的对象绝非基督教的上帝,而是那些更加古老且时刻在寻找机会甦生的daemons.
#30天推曲挑战 D28 短小精悍的作品
Handel: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 Op. 1 No. 10: I. Adagio
第一个音符就摄人心魄的只有一分多钟的慢乐章:「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30天推曲挑战 D18 一部你认为音乐史上重要的划时代作品
Wittgenstein强调语言背后的「意图」:如果将这个问题抛给一部Turing machine(甚至于当下的GPT-3就足够了!),想必能得到完美的回答。但因为我(在里瓣的设定)是人类……
不管了。就举两部「交响曲」吧:the "Surprise" Symphony of Haydn, and Berlioz's Symphonie fantastique.
#30天推曲挑战 D27 被忽视的作品
也许和其他名作相比算是被忽视了吧——勃拉姆斯的海顿主题变奏曲:第一次听到Finale的帕萨卡伊亚,简直惊为天人,先是庄严肃穆,然后小溪潺潺、返璞归真,继而严峻、悲壮、惊惧,直到最后重拾信仰的光辉灿烂,短短几分钟几乎道尽人间甘苦。尤其是17:16开始的三个小调变奏,给我的感动不亚于勃拉姆斯最严肃最庞大的交响作品。
#30天推曲挑战 D26 配器不寻常的室内乐
前阵子听到了一首马林巴四重奏,很喜欢这种音感。虽然和真正的马林巴音乐想去甚远,但我对这种古典音乐化的传统乐器很缺少抵抗力。
#30天推曲挑战 一部配器精妙色彩丰富的作品
我又要用一种狡黠(但并非不真诚)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想大多人都会承认,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是一部「色彩丰富」的钢琴作品。在synesthesia的意义上,我们会说此曲的旋律有如Repin式的斯拉夫笔触,饱满、鲜明且入木——而Mussorgsky又确实与Peredvizhnik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eredvizhniki)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说到配器:Ravel改写的orchestral arrangement是此曲最著名的改编版本,也确实充满了「精妙」的细节。不过,白头佬Stokowski配器的版本或许才是真正保留了斯拉夫魂灵的「夺胎换骨」。Now we are at "The Great Gate of Kiev"!何等巨大、崇高而寂寥……
#30天推曲挑战 D25 不晦涩的现代作品
Philip Glass写的东西都不晦涩吧……推荐一个在英国时候朋友给我听的:(到2:18处爽快如在海上小艇乘风疾行)
Glass: Four Movements for Two Pianos - III.